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1995 

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真蕨植物兴衰史及意义

Keywords: 晚中生代单缝孢蕨类古气候意义古植物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从大化石和孢粉资料两方面总结了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特点及其兴衰史,认为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中的出现,繁盛和衰退与该地区的潮湿,特别是温暖潮湿型古气候背景关系十分密切,据此阐明了该类植物的潮湿,特别是温暖潮湿型古气候的指示意义,其中多数化石与现生真蕨Athyrium,Dryopteris属等的形态和繁殖器官结构非常相拟,反映真蕨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并提出Dr

References

[1]  陈芬,植物学报,1993年,35卷,7期,561页
[2]  邓胜徽,地球科学,1992年,17卷,1期,7页
[3]  孙革,中国科学.B,1992年,5卷,543页
[4]  赵锡文,古气候学,1992年
[5]  邓胜徽,现代地质,1991年,2卷,147页
[6]  吴兆洪,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1991年
[7]  陈芬,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1990年
[8]  余静贤,中国东部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规律.2,1989年
[9]  张清波,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88年
[10]  陈芬,辽宁阜新和铁法盆地早白垩世植物群及含煤地层,1988年
[11]  刘本培,中国古生物地理学,1988年
[12]  刘本培,地球科学,1986年,11卷,5期,465页
[13]  余静贤,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6年,13卷,93页
[14]  Li X X,Palaeontologia Cathayana.3,1986年
[15]  张清波,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86年
[16]  宋之琛,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2,1986年
[17]  任守勤,硕士学位论文,1986年
[18]  蒲荣干,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5年,11卷,47页
[19]  蒲荣干,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2,1985年
[20]  黎文本,中国古生物地理区系,1983年
[21]  郑少林,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2年,5卷,277页
[22]  张玉龙,孢粉学译丛,1980年
[23]  张武,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2,1980年
[24]  王自强,地层学杂志,1979年,3卷,1期,45页
[25]  团体著者,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1976年
[26]  秦仁昌,植物分类学报,1965年,10卷,1期,1页
[27]  张春彬,古生物学报,1962年,10卷,2期,246页
[28]  邓胜徽,植物学报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