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淮阳花岗岩-正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Keywords: 花岗岩-正长岩类,同位素方法,大地构造位置,安徽西部
Abstract:
采用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锶、钕、铅同位素方法对安徽省西部沿金寨、霍山、舒城一线出露的花岗岩-正长岩类岩石的研究表明,古老地壳岩石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它们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华北板块基底岩石相近。因此,该岩带出露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应归属华北板块。岩体的地质产状、岩石化学特征和侵位时代表明,它们是白垩纪时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References
[1] | 张德全,中国东部花岗岩,1988年
|
[2] | 团体著者,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年
|
[3] | 林景仟,岩浆岩成因导论,1987年
|
[4] | 李学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5年,增,254页
|
[5] | 杨森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85年
|
[6] | 马文璞.大别山北麓有石炭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91,65(1):17-26,.
|
[7] | 周泰禧,安徽地质,1992年,2卷,1期,4页
|
[8] | 李曙光,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1992年
|
[9] | 周泰禧,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1992年
|
[10] | 陈江峰,安徽地质,1991年,1卷,1期,19页
|
[11] | 王彤,湖北地质,1990年,4卷,2期,27页
|
[12] | 李继亮,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9年
|
[13] | 徐嘉炜,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9年
|
[14] |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9年
|
[15] | 李曙光,中国科学.B,1989年,3期,312页
|
[16] | 郝杰,地质科学,1988年,1期,1页
|
[17] | 涂光炽,地球化学,1984年
|
[18] | 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第2版),1981年
|
[19] | 李秀新,石油物探,1979年,2期,73页
|
[20] | 从柏林,岩浆活动与火成岩组合,1979年
|
[21] |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62年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