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Keywords: 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板块构造含油气盆地
Abstract: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
References
[1] | 夏邦栋 李培军.下扬子区中生代走滑活动带初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15(3):193-200,.
|
[2] | 陈发景 汪新文.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J].现代地质,1992,6(3):317-327,.
|
[3] | 徐嘉炜,地学前缘,1995年,2卷,1/2期,125页
|
[4] | 张家声,地学前缘,1995年,2卷,1/2期,67页
|
[5] | 漆家福,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构造解析,1995年
|
[6] | Wang Guiliang,Tectonophysics,1994年,238卷,217页
|
[7] | 刘和甫,现代地质,1994年,6卷,3期,480页
|
[8] | 陆克政,胶莱盆地的形成和演化,1994年
|
[9] | 钱祥麟,伸展构造研究,1994年
|
[10] | 刘和甫,地球科学,1993年,18卷,6期,699页
|
[11] | 丁国瑜,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1991年
|
[12] | 王鸿祯,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1990年
|
[13] | 朱夏,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1990年
|
[14] | 李思田,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积规律,1988年
|
[15] | 陈发景,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3卷,3期,81页
|
[16] | 高名修,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1983年
|
[17] | 胡朝元,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4卷,3期,161页
|
[18] | 李德生,石油学报,1980年,1卷,1期,7页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