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
Keywords: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大陆动力学地球动力学
Abstract:
本文依据亚东-格尔木及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地学断面积累的丰富资料及近年来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为高原的组成,结构与变形,物质流动,隆起的历史及动力学等5个方面,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动力不须深化研究的30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目前的科学前沿。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推向更加深入。
References
[1] | Zhao Wenjing,Abstract on INDEPTH Workshop,1994年,69页
|
[2] | 范承钧,中国区域地质概论,1994年,466页
|
[3] | 刘训,青藏高原不同地体的地层、生物区系及沉积构造演化史,1992年,116页
|
[4] | 吴功建,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34卷,552页
|
[5] | Wu Gongjian,Globoal Geoscience Tansect 3,Yadong to Golmud transect,Qingai-Tibet Plateau,China,1991年
|
[6] | 崔军文,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0年,21期,55页
|
[7] | 高锐,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0年,21期,149页
|
[8] | 团体著者,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0年,21期
|
[9] | 林金录,地震地质,1987年,24卷,1期,41页
|
[10] | 王乃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1984年,9期,1页
|
[11] | 王希斌,喜马拉雅地质.2,1984年,115页
|
[12] | 李金高 德曲.措勤―纳木错缝合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探讨[J].西藏地质,1993,(2):38-45,.
|
[13] | Wang Zejiu,Global Geoscience Tansect,Golmud-Ejin transect,1997年
|
[14] | Su Zhiqin,Abstract on 11th Himalaya-Karakorum-Tibet workshop,1996年
|
[15] | 许志琴,Abstract on 11th Himalua-Karakorum-Tibet workshop,1996年
|
[16] | Zeng Rongsheng,China National Report on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for the XXIth General Assembly of IUGG,1995年,41页
|
[17] | Yu Yang,Phys Earth Planet Inter,1995年,87卷,231页
|
[18] | 高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25卷,241页
|
[19] | 高锐,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38卷,增2期,3页
|
[20] | 团体著者,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38卷,增2期
|
[21] | 李才,西藏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研究,1995年,102页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