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肖虹.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J].地质论评,1989,35(3):254-261,.
|
[2] | 和政军.辽宁锦西地区中元古代―中生代砂岩构造背景的探讨[J].沉积学报,1989,7(2):21-28,.
|
[3] | 李涛 张荣江.辽西早侏罗世煤盆地特征下找煤[J].中国煤田地质,1994,6(2):1-7,.
|
[4] | 马高尚 华耀敏.浅谈冀北推覆构造与找煤[J].中国煤田地质,1989,1(4):5-9,.
|
[5] | 徐志斌 吴语诤.京西中生代裂谷的基本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1989,1(3):1-8,.
|
[6] | 赵越.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J].地质科学,1994,29(2):105-119,.
|
[7] | 赵越.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J].地质论评,1990,36(1):1-13,.
|
[8] | 刘俊杰 李永化.辽西南天门断裂及其与北票组发育的关系[J].辽宁地质,1997,(2):91-97,.
|
[9] | 丁道桂 崔可锐.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1997,19(2):97-107,.
|
[10] | 许敏,世界地质,1997年,16卷,24期,34页
|
[11] | 团体著者,北京市岩石地层.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11,1996年,111页
|
[12] | 邓晋福,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1996年,61页
|
[13] | 王瑜,中国东部内蒙古-燕山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造山作用过程,1996年,53页
|
[14] | 张明山,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32卷,2期,188页
|
[15] | 叶俊林,地球科学,1987年,12卷,5期,519页
|
[16] | 廖群安,岩石学报,1993年,增刊,14页
|
[17] | 孙武城,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泌旗地学断面,1992年,1页
|
[18] | 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1992年,23页
|
[19] | 郭令智,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上,1992年,1页
|
[20] | 团体著者,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年,237页
|
[21] | Zhao X,Tectonophysics,1990年,184卷,43页
|
[22] | 田桂--,中国煤田地质,1990年,2卷,3期,90页
|
[23] | 任纪舜,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年,22,90页
|
[24] | 阎国翰,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所所刊,1989年,19卷,93页
|
[25] | 团体著者,河北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192页
|
[26] | 团体著者,辽宁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227页
|
[27] | 刘训,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建造及其构造演化,1988年,100页
|
[28] | 马文璞,地质科学,1986年,21卷,1期,54页
|
[29] | 陈荣度,辽宁地质学报,1986年,1期,1页
|
[30] | 聂宗笙,地质科学,1985年,20卷,4期,320页
|
[31] | 洪作民,辽宁地质,1985年,1期,1页
|
[32] | 崔盛芹,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2,1985年,221页
|
[33] | 李不惑,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7卷,4期,15页
|
[34] | 鲍亦岗,地质学报,1983年,57卷,2期,195页
|
[35] | 王鸿祯,地质学报,1983年,57卷,3期,213页
|
[36] | 王建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1983年,4卷,43页
|
[37] | 郝诒纯,地质学报,1982年,56卷,3期,187页
|
[38] | 王国祯,辽宁区域地质,1980年,2期,1页
|
[39] | 翁文灏,中国地质学会会讯,1927年,6卷,1期,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