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来利 徐树桐.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J].地质论评,1995,41(3):229-237,.
|
[2] | 吕古贤 陈晶.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研究与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测算[J].科学通报,1998,43(24):2590-2602,.
|
[3] | 谢智 陈江峰.大别造山带变质岩和花岗岩的钕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1996,12(3):401-408,.
|
[4] | 李曙光 肖益林.大别山石马地区石榴黑云片麻岩的Sm―Nd,K―Ar年龄及冷却速率[J].地质科学,1995,30(2):174-182,.
|
[5] | 魏春景 单振刚.北大别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7,42(17):1832-1836,.
|
[6] | 张儒媛 从柏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及其成因解释[J].岩石学报,1993,9(3):211-226,.
|
[7] | 刘若新 李惠民.大别山碧溪岭石榴橄榄岩―榴辉岩体的原岩性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启示[J].岩石学报,1995,11(3):243-256,.
|
[8] | 韩宗珠 袁qi林.安徽岳西碧溪岭榴辉启及伴生石榴石橄榄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1989,(4):22-33,.
|
[9] | 汤加富 孙先如.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J].中国区域地质,1996,(1):1-8,.
|
[10] | 李曙光 张志敏.青岛榴辉岩及胶南群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胶南群中晋宁期岩浆…[J].科学通报,1993,38(19):1773-1777,.
|
[11] | 韩宗珠 盛兴土.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及体生石榴石橄榄岩的矿物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1989,9(4):30-39,.
|
[12] | 徐树桐,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1994年,175页
|
[13] | 简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205页
|
[14] | 杨巍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175页
|
[15] | Li S,Chemical Geology,1993年,109卷,138页
|
[16] | Ames L,Geology,1993年,21卷,4期,339页
|
[17] | 王明来,科学通报,1993年,38卷,19期,1773页
|
[18] | Wang X,J Geol,1992年,100卷,231页
|
[19] | 李曙光,安徽地质,1992年,2卷,4期,13页
|
[20] | 刘晓春,安徽地质,1992年,2卷,4期,24页
|
[21] | 徐树桐,地质学报,1992年,59卷,4期,279页
|
[22] | 陈移之,科学通报,1992年,37卷,23期,2167页
|
[23] | Okay A L,Furopean J Mineral,1991年,1卷,595页
|
[24] | 从柏林,中国科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年报,1991年,68页
|
[25] | 潘国强 夏木林.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43-50,.
|
[26] | 简平 杨巍然.大别山西部熊店加里东期榴辉岩――同位纱地质年代学的证据[J].地质学报,1997,71(2):133-141,.
|
[27] | 杨志华.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7,43(1):10-16,.
|
[28] | 肖益林,地球学报,1997年,18卷,3期,318页
|
[29] | 赵宗溥,地质学报,1997年,71卷,2期,133页
|
[30] | 李曙光,中国科学.D,1997年,27卷,5期,412页
|
[31] | 郑永飞,中国科学.D,1997年,27卷,2期,121页
|
[32] | 樊祺诚,地球化学,1996年,26卷,3期,265页
|
[33] | 魏春景,岩石学报,1996年,12卷,1期,70页
|
[34] | 李曙光,中国科学.D,1996年,26卷,3期,249页
|
[35] | 翟明国,中国科学.D,1996年,26卷,3期,258页
|
[36] | Li S,Chin Sci Bull,1995年,40卷,增刊,138页
|
[37] | Xiao Y,Chin Sci Bull,1995年,40卷,增刊,156页
|
[38] | You Z,EOS,1995年,46卷,46期,712页
|
[39] | 王式--,地质论评,1995年,41卷,5期,401页
|
[40] | 陈江峰,中国科学.B,1995年,25卷,10期,1086页
|
[41] | 张旗,中国科学.B,1995年,25卷,8期,867页
|
[42] | Li S,Chemical Geology,1994年,112卷,343页
|
[43] | Gon B,The Island Arc,1994年,3卷,135页
|
[44] | 李曙光,地球化学,1994年,23卷,增刊,10页
|
[45] | 韩宗珠,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30卷,86页
|
[46] | Wang X,Geology,1989年,17卷,1085页
|
[47] | 王学孟.关于大别山群绿岩带的讨论[J].中国地质,1989,(5):21-22,.
|
[48] | 李曙光,中国科学.B,1989年,3期,312页
|
[49] | 徐树桐,科学通报,1984年,29卷,5期,298页
|
[50] | 刘景波,中国科学.D,26卷,3期,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