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金陵.长白山区弧山屯沼泽地13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J].古生物学报,1989,28(4):495-511,.
|
[2] | Ren G,Quat Sci Rev,1998年,17卷,669页
|
[3] | 阎俊岳,中国近海气候,1993年,248,519页
|
[4] | 崔海亭,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1,1993年,285页
|
[5] | 李取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1,1993年,204页
|
[6] | 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1,1993年,147页
|
[7] | 孙湘君,黄土、第四纪、全球变化.2,1990年,46页
|
[8] | 安芷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2,1990年,1页
|
[9] | 柴岫,泥炭地学,1990年
|
[10] | 何岩,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1990年,68页
|
[11] | 宋海远,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1990年,141页
|
[12] | 孙广友,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1990年,228页
|
[13] | 熊毅,中国土壤(第2版),1987年
|
[14] | 高凤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年,6卷,2期,95页
|
[15] | 周昆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5卷,4期,118页
|
[16] | 孙建中,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年,6卷,1期,82页
|
[17] | 尹怀宁,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年,8卷,2期,101页
|
[18] | 周昆叔,第四纪孢粉分析与古环境,1984年,25页
|
[19] | 赵希涛,中国海岸演变研究,1984年
|
[20] | 团体著者,地理科学,1983年,3卷,3期,241页
|
[21] | 夏玉梅,地理科学,1983年,3卷,2期,183页
|
[22] | 赵松乔,黑龙江省及其西部毗邻地区的自然地带与土地类型,1983年
|
[23] | 裘善文.试论科尔沁沙地的形成与演变[J].地理科学,1989,9(4):317-328,.
|
[24] | 夏玉梅.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1996,16(4):337-344,.
|
[25] | 任国玉.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J].生态学报,1998,18(1):33-37,.
|
[26] | 马学慧,地理研究,1997年,6卷,1期,31页
|
[27] | 任国玉.中国东北沙地埋藏土壤的成因和环境指示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7,20(2):73-79,.
|
[28] | 任国玉,植物学报,1997年,39卷,4期,353页
|
[29] | 陈隆勋,亚洲季风,1994年
|
[30] | 丁一汇,亚洲季风,1994年,105页
|
[31] | 曹家欢,第四纪研究,1993年,1卷,25页
|
[32] | 高尚玉,中国科学.B,1993年,23卷,2期,202页
|
[33] | 施雅风,中国科学.B,1992年,12期,1300页
|
[34] | 赵希涛,全球海平面变化,1992年
|
[35] | 安芷生,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1992年,17页
|
[36] | 王苏民,中国科学.B,1991年,7卷,757页
|
[37] | 陈隆勋,东亚季风,1991年
|
[38] | 袁绍敏,植物学报,1990年,32卷,7期,558页
|
[39] | 汪佩芳,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1990年,60页
|
[40] | 张庆云,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1990年,109页
|
[41] | 李汉鼎,中国??14?C年代学研究,1990年,195页
|
[42] | 汪佩芳,植物研究,1988年,8卷,1期,87页
|
[43] | 林观得,海平面,1987年
|
[44] | 黎兴国,冰川冻土,1982年,4卷,3期,65页
|
[45] | 谢又予,地理研究,1982年,1卷,3期,75页
|
[46] | 孔昭宸,植物学报,1982年,24卷,2期,172页
|
[47] | 裘善文,地理学报,1981年,36卷,3期,315页
|
[48] | 王靖泰,地理学报,1980年,35卷,4期,300页
|
[49] | 陈承惠,中国科学,1977年,6卷,603页
|
[5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气象组,渤、黄、东海海面热平衡图集,197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