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2000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Keywords: 构造样式发育序列演化阶段柴达木盆地新生代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背斜→反冲断层→断层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层疹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

References

[1]  顾树松 狄恒恕.柴达木盆地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86-195.
[2]  黄汉纯 周显强 等.柴达木盆地构造演经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35(4):314-323.
[3]  黄汝昌.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地层对比岩相变化及含油有利地带[J].地质学报,1959,39(1):1-22.
[4]  李润民.柴达木盆地察尔汗钾镁盐成矿地质条件[J].地质论评,1983,29(3):262-268.
[5]  刘训 高锐.柴达木-祁连-北山地区地壳结构和地体组合[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地震学报:英文版),1998,72(3):243-255.
[6]  罗金海 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7]  孙殿卿 段万倜 等.从柴达木盆地旋卷构造现象来探讨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J].地质学报,1956,36(4):417-422.
[8]  孙兆元.论柴达木盆地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J].地质论评,1985,31(5):396-403.
[9]  王鸿祯 李本培 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10]  魏新俊 姜继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演化[J].地质学报,1993,67(3):255-265,.
[11]  吴必豪 段振豪 等.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干盐湖钾镁盐的沉积[J].地质学报,1986,60(3):286-296.
[12]  叶干诺夫ЭА,地质学报,1960年,40卷,2期,131页
[13]  黄汝昌,地质学报,1959年,39卷,1期,1页
[14]  孙殿卿,地质学报,1956年,36卷,4期,417页
[15]  吴功建.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J].地质学报,1998,72(4):289-300,.
[16]  叶干诺夫эA.关于柴达木山前沉积层及其在第四纪时的主要发展特征[J].地质学报,1960,40(2):131-146.
[17]  曾融生 朱介寿 等.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J].地震学报,1992,14(增刊):523-533.
[18]  张文堂 张日东 等.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J].地质学报,1958,38(1):123-134.
[19]  高锐 丁谦.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3-14,.
[20]  黄汉纯 周显强.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35(4):314-323,.
[21]  刘训,地质学报,1998年,72卷,3期,243页
[22]  高锐,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38卷,增刊,3页
[23]  曾融生,地震学报,1992年,14卷,增刊,523页
[24]  吴必豪,地质学报,1986年,60卷,3期,286页
[25]  孙兆元,地质论评,1985年,31卷,5期,396页
[26]  李润民,地质论评,1983年,29卷,3期,262页
[27]  张文堂,地质学报,1958年,38卷,1期,123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