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2002 

江西武功山穹隆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Keywords: 穹隆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武功山江西中生代晚古生代形成机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江西武功山地区发育典型的穹隆花岗岩(变质核杂岩),该区中心部位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和花岗质片麻岩,近EW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武功山中生代花岗岩类以富SiO2、K2O,Rb、Th、LREE,贫Ba、Nb,且具明显Eu负异常为特点,同时花岗岩中含有夕线石、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表明属于S型花岗岩,反映陆内构造环境。与中生代花岗岩相比,山庄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ISr为0.7066,接近于I型,其构造背景与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较为相似。中生代花岗岩类具有3个不同的岩相分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不同岩相带具有相似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武功山穹隆状花岗岩经历了从三叠纪到早白垩世的演化过程,武功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发育在一个古老的加里东期变质基底之上。通过对该区花岗岩类及花岗质片麻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揭示穹隆花岗岩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依据。

References

[1]  张国伟 孟庆任.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J].中国科学:D辑,1996,26(3):193-200,.
[2]  周新民 李继亮 等.中国东南部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与地缝合带的岩石学证据.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87-97.
[3]  徐夕生 周新民.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1999,5(3):240-250,.
[4]  范洪海 王德滋 等.江西相山潜火山岩中淬冷包体的发现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地质学报,2001,75(1):64-69,T002.
[5]  郭令智 施央甲 等.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和演化[J].地质学报,1983,57(1):11-21.
[6]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921.
[7]  舒良树 王德滋 等.江西武功山中生代变质核杂岩的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36(3):306-311.
[8]  孙岩 舒良树 福赫 夏菲.赣北地区武功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发育[J].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1997,(3):447-449,.
[9]  汤家富 王希明 等.江西武功山地区中浅变质岩1:5万区域调查方法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95.
[10]  黄汲清 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地质学报,1977,51(2):117-135.
[11]  舒良树 Faure,M.华南武功山中生代伸展构造[J].中国科学:D辑,1998,28(5):431-438,.
[12]  陆松年.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研究进展述评[J].地质论评,1998,44(5):489-49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