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大尺度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进展
Keywords: 区域尺度地下水演化基础研究起源与进展
Abstract:
中国大尺度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过去10年的研究中,构建了长3500km、高差5000m和跨度2万年的大陆尺度气候一地质环境陆地水系统演化断面,揭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的古地质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动因,发现近2万年以来该平原地下水的每一主要补给周期为1000-2000年,而且不同尺度系统间存在自相似性,在突变或灾变事件发生之前存在一个熵值较大的平衡期,可作为预测或判断突变或灾变事件依据之一;近50年来人类活动影响使连续统一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演变成局部以垂向运动为主模式。在西北内陆黑河流域,相对百年尺度冷期,地下水补给量减少4.38~7.61亿m^3/a,这种变化与山区降水和气温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80,与平原区降水和气温关联度仅为0.43和0.60;人类活动对该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强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19%、经过60~70年代28%,增至80~90年代的54%,进而导致下游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上述成果实现了数字化和虚拟实现的可视化。
References
[1] 费宇红,陈树娥,刘克岩.2001.滹沱河断流区水环境劣变特征与地下调蓄能力.水利学报,32(11):41~44.
[2] 张光辉,费宇红,聂振龙.2000b.全新世以来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地球学报,21(2):121~127.
[3] 张光辉,聂振龙,陈宗宇.2001.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层圈间水循环演化过程与区域地下水演变周期性.地球学报,22(4):293~297.
[4] 张光辉,费宇红,陈宗宇.2002a.海河流域平原深层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可利用性.地质论评,48(6):651~658.
[5] 张光辉,费宇红,刘克岩.2004a.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321.
[6] Zhang Guanghui,Fei Yuhong.2004b.Groundwater management in China.In:Managing Common Pool Groundwater Resourc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US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265~281.
[7] 张光辉,费宇红,邢开.2004c.太行山前平原动水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实验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8(1):42~48.
[8] 张光辉,费宇红,邢开.2004d.太行山前平原非河道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实验研究.水文.24(1):15~19.
[9] 张光辉,刘少玉,谢悦波.2005a.西北内陆黑河流域水循环与地下水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11.
[10] 张光辉,费宇红,刘克岩.2005b.华北平原农田区地下水开采量对降水变化响应.水科学进展,17(1):43~48.
[11] 张光辉,聂振龙,张翠云.2005d.黑河流域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与机制.水利学报,36(6):715-720.
[12] 张光辉,申建梅,张翠云.2006a.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中游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5(1~2):252~255.
[13] 张光辉,聂振龙,刘少玉.2006b.黑河流域水资源对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影响阈.地质通报,25(1~2):245~250.
[14] 张宗祜,施德鸿,任福弘.1997a.论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之演化.中国科学(B),27(2):168~173.
[15] 张宗祜,施德鸿,沈照理.1997b.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发展.地球学报,18(4).291~294.
[16] 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267.
[17] 陈宗宇,聂振龙,张荷生.2004.从黑河流域地下水年龄论其资源属性.地质学报,78(4):560~567.
[18] 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2005.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河海大学学报,33(5):538-541.
[19] 刘少玉,卢耀如,程旭学.2002.黑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效应.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8(4):18~22.
[20] 聂振龙,陈宗宇,程旭学.2005.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吉大学学报,35(1):54~57.
[21] 张翠云,沈照理.2003.地下水硝酸盐中氧同位素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0 (2):287~291.
[22] 张翠云,王昭.2004.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地球科学进展,19(3):396~398.
[23] 张光辉,陈宗宇,费宇红.2000a.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循环演化的关系.水科学进展,11(4):415~420.
[24] 张光辉,费宇红,李惠娣.2002b.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动因与效应.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2):32~36.
[25] 张光辉,王金哲.2002c.海河流域中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机制探讨.水文,22(3):5~9.
[26] 张光辉,陈树娥,刘克岩.2003a.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属性与对策.水利学报,34(10):41~44.
[27] 张光辉,费宇红,王金哲.2003b.300年以来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演化特征与趋势.地球学报,24(4):261~266.
[28] 张光辉,聂振龙,刘少玉.2005c.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特征及其变化.水科学进展,16 (5):673~678.
[29] 张光辉,聂振龙,王金哲.2005e.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地球科学进展,20(5):511~519.
[30] 张宗祜,张光辉.2001.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环境意义.地球学报,22(4):289-292.
[31] 武强,李树文.2002.地下水渗流系统灰色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中国科学(D辑),32(1):43~53.
[32] 武毅,郭建强,朱庆俊.2004.基岩水与平原水转换关系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探讨.地球学报,25 (3):369~37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