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2006 

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

Keywords: 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燕山运动软流圈上涌柱柱头滑脱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①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②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③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硬块)稳定区。依据岩石圈热力学衰减原理,一定体积的深部构造可存留200~300Ma之久,而传导人浅表的热量则扩散较快。故以大地热流值为主,结合浅层岩浆活动可将本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软流圈上涌柱区分开来:渤海湾柱、大同柱和南阳柱属新生代,邯郸柱、中条柱和吕梁柱则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燕山期深部构造与浅表岩浆构造活动关系的模式:在强大的分散热力作用下,软流圈上涌柱柱头中大量热浮物质向上熔蚀薄的岩石圈及下地壳,混染而主要形成中酸性岩及有关矿产;而在软流圈上涌柱与岩石圈的陡接触处,由于该处热力集中,致使幔源物质底侵下地壳,并再熔融上侵形成偏碱性-碱性杂岩及相应矿产。

References

[1]  毕思文.1997.系统构造理论中的幔柱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7:34~41.
[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18(4):309~314.
[3]  邓晋福,苏尚田,赵海玲,等.2003.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地学前缘,10(3):41~50.
[4]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1989.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5]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1990.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北京:科学出版社.
[6]  任纪舜.2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北京:地质出版社.
[7]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山西省区域地质志.1989.北京:地质出版社.
[8]  汪集?.1990.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值数据汇编.地震地质,12(4):351
[9]  万天丰.2004.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
[10]  肖庆辉,邓晋福,马大栓,等.2002.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1]  赵永贵,王思敬,刘建华,等.1993.大别造山带的地壳和下岩石圈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资源.北京:海洋出版社,32~40.
[12]  赵永贵,钟大赉,刘建华,等.1992.地震层析地质解释原理及其在滇西深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地质科学,(2):105~113.
[13]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14]  刘福田,曲克信,吴华,等.1986.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像.地球物理学报,29:442~449.
[15]  刘建华,刘福田,阎晓蔚,等.2004.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0地震成像.地球物理学报,47(6):1044~1052.
[16]  路凤香,郑建平,李伍平,等.2000.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蘑菇云"模型.地学前缘,7(1):97~107.
[17]  邢集善,刘建华,赵晋泉.2002.华北板内深部构造.山西地震,111(4):3~12.
[18]  邢作云,赵斌,涂美义等.2005.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地学前缘,12(2):247~262.
[19]  杨巍然.2004.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地质通报,23(3):195~199.
[20]  翟明国,孟庆任,刘建明,等.2004.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地学前缘,11(3):285~29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