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Keywords: 古近纪孢粉化石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东昆仑造山带
Abstract: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References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油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85.东海陆架盆地龙井构造带新生代孢粉学的研究.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160.
[2]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89.东海陆架新生代古生物群-微体古植物分册.北京:地质出版社,6~124.
[3] 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等.2003a.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晚二叠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地质论评,49 (5):485,551.
[4] 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等.2003b.青海东昆仑纳赤台群基质系统与外来系统的关系.地质通报,22(3):160~164.
[5] 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等,2005.东昆仑造山带西段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D辑),35(12):1156~1164.
[6] 季强.1997.青海东昆仑中段早寒武世小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区域地质,16(4):428~431.
[7]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等.1992.昆仑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8]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等.2000.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北京:地址出版社.
[9] 李光岑,林宝玉.1982.昆仑山东段几个地质问题的探讨.见:青藏高原地质论文集(1),28~52.
[10] 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85.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孢粉学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41.
[11] 宋之琛,郑亚惠,李曼英.1999.中国孢粉化石-晚白垩世和第三纪孢粉.北京:科学出版社,1~910.
[12] 孙素英.1982.宁夏同心地区渐新世孢粉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4:127~138.
[13] 赵英娘,孙秀玉,王大宁.1982.新疆莎车和库车盆地第三纪的孢粉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4:95~112.
[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0.青海、新疆部分地区白垩纪-第三纪含油盆地微古植物群的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01.
[1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油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89.渤海海域晚新生代孢粉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26.
[16] 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1990.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6~8.
[17] 朱志直,赵民,郑健康.1985.东昆仑中段"纳赤台群"的解体与万宝沟群的建立.见:青藏高原地质论文集(16),1~12.
[18] Wang Daning,Sun Xiuyu et Zhao Yingniang.1990.Late Cretaceous to Tertiary palynofloras in Xinjiang and Qinghai,China.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igy,65:95~104.
[19]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1分队.1959.地质报告.
[20] 青海省地质局区调队.1969.格尔木幅(1∶20万)地质报告.
[21] 青海省地质局区调队.1972.温泉幅(1∶100万)地质报告.
[2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1976.格尔木-拉萨路线地质报告.
[23] 青海省地质局区调队.1982.纳赤台幅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报告,1∶20000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