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飓风的启示:渤海湾西岸现状与趋势分析
Keywords: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与趋势
Abstract: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程达到其顶点后、重归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的可能前景,届时的“沼泽化”威胁,将加剧目前以“封闭治理”理念为主导的防洪措施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References
[1] | 王宏,张玉发.1999.渤海湾西岸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简报,第5期.
|
[2] | 1997年9月18日在马棚口湾平均大潮高潮线外数十米处发现高约20cm、宽约10m、长数十米至百余米、且与岸线大致平行的正在形成中的小沙坝(bar),主要由分选好的、毫米级的贝屑组成,具良好层理.1991~2000年在冯家堡(老狼坨子贝壳堤前发育现代小沙脊(berm),由单瓣贝壳、贝屑和泥砾组成.它们是高潮水、特别是风暴潮水簸选和堆积的结果.这些自然作用的产物,或被当地居民采挖用以垫房基、或被风暴潮冲毁的虾池围埝泥土所淤积,往往不会长久保留下来.
|
[3] | 李鸿章,张树声(编修).1880.畿辅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3504~3704.
|
[4] | 李建芬,王宏,夏威岚,S.L Goodbred,康慧,张玉发.2003.渤海湾西岸210Pbex,137Cs测年与现代沉积速率地质调查与研究,26(2):114~128
|
[5] | 李建芬,王宏,李凤林,等.2004.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全新世地质环境变迁.地质通报,23(2):169~176.
|
[6] | 王宏,范昌福.2005.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Ⅱ).第四纪研究,25(2):141~156.
|
[7] | 王兰化,张士金.2005.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对天津市海岸带的影响.见: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编.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84~189.
|
[8] | 王若柏,孙东平,耿世昌,等.1994.天津地区地面沉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学报,49(4):317-323.
|
[9] | 王艳红,张忍顺,吴德安,等.2003.淤泥质海岸形态的演变及形成机制.海洋工程,21(2):65~70.
|
[10] | 徐家声,刘鹤智.1991.黄骅海岸带开发环境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1~193.
|
[11] | Hayden T.2006 Super Storms.National Geographic,210(2):66 ~77.
|
[12] | Wang Hong,Van Strydonck M.1997.Chronology of Holocene cheniers and oyster reefs on the coast of Bohai Bay,China.Quaternary Geology,47:192~205.
|
[13] | 商志文.2006.Katrina飓风的启示.天津地调园地,第4期.
|
[14] | 李建芬,康慧,钟新宝.2002.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地表环境变迁.见:王宏,李建芬,等.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作用(沉积、剥蚀及岸线变迁)与精细测年,7~21.
|
[15] | 天津市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地貌组.1985.天津市海岸带地貌调查报告.
|
[16] | 笔者所在研究小组1998年以来老狼坨子潮间带历年水准实测数据.(据王宏,张金起,张玉发,李建芬,裴艳东,商志文,王福,范昌福,刘志广).
|
[17] | 王宏,王云生,阎玉忠等.2002.白水头-歧口镇幅(西半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0,000);(2)2003~2004年水准测量数据(据王福,裴艳东,范昌福,王宏).
|
[18] | 王宏,张玉发.1999.渤海湾西岸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简报,第2期.
|
[19] | 2005年7~8月三河岛水准实测数据(据刘志广、裴艳东、王福等,2006).
|
[20] | 李建芬,康慧,钟新宝.2002.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地表环境变迁,见:王宏,李建芬,等.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作用(沉积、剥蚀及岸线变迁)与精细测年,7~21.
|
[21] | 2000年2~3月水准实测数据(据王宏,张玉发,张金起).
|
[22]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1981.潮汐表(鸭绿江口至长江口).北京:海洋出版社.
|
[23] | 金东锡.1994.天津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效果.见: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及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11~118.
|
[24] | 姜梅,夏东兴.2001.6000年来我国低平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及其对海岸带开发的影响.黄渤海海洋,19(1):32~37.
|
[25] | 康慧,李建芬,钟新宝.2002.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见:前寒武纪第四纪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5~212.
|
[26] | 李凤林.1996.渤海沿岸现代海蚀研究.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300.
|
[27] | 李世瑜.1962.古代渤海湾西部海岸遗迹及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研究.考古,12:652~657.
|
[28] | 孟伟,雷坤,郑丙辉,等.2005.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现代沉积速率研究.海洋学报,27(3):67~72.
|
[29] | 王福,钟新宝,康慧,等.2005.天津市及其沿海地区地表高程变化现状及趋势.地质通报,24(1):87~91.
|
[30] | 王福,王宏,李建芬,等.2006.渤海地区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现状.地质论评,52(2):244~250.
|
[31] | 王宏,姜义,李建芬,等.2003.渤海湾老狼坨子海岸带14C、137Cs、210pb测年与现代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地质通报,22(9):658~664.
|
[32] | 赵希涛.1980.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见: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302~309.
|
[33] | 钟新宝,康慧.2002.渤海湾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22(2):131~135(附彩色图版2帧).
|
[34] | Albritton D L,Allen M R,Baede A P M,et al.2001.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f IPCC.http://www.ipcc.ch.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