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华北克拉通南部及邻区航磁异常特征与构造分区
Keywords: 断裂系统,构造分区,航磁异常,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
Abstract:
据地球物理、地质资料分析,华北克拉通南部及邻区发育NWW―近EW向和NE―NNE向等两组断裂,其中焦作―商丘断裂带、鲁山―阜阳―淮南断裂带、栾川―固始―肥中断裂带和郯城―庐江断裂带、夏邑―涡阳―麻城断裂带具有构造分区断裂特征。通过航磁异常特征分析,华北克拉通南部分为秦岭―大别磁异常区和南华北磁异常区,后者可次分为豫西磁异常区、豫东磁异常区、夏邑―阜阳磁异常带和徐州―淮南磁异常区等四个磁场分区。结合分区断裂系统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南部中新生代构造分区包括豫西盆岭区、豫东盆地区和徐州―淮南盆地区。豫西盆岭区以NE向的嵩县―谭头、洛宁―卢氏和灵宝―朱阳盆地及熊耳山、崤山和小秦岭盆岭相间分布为特征;豫东盆地区发育NWW向伸展断陷,而徐州―淮南盆地区则以向NW逆冲断层及与之伴生的线性褶皱和断陷盆地为特征。
References
[1] |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
[2] | 曹代勇,高文泰,王昌贤,华北聚煤区南缘(豫皖)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01).
|
[3] | 李继亮,中国东南地区大地构造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4] | 李云平,吴时国,韩文功,张岳桥,合肥盆地和郯庐断裂带南段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6(01).
|
[5] | 林建平,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现代地质,1991(04).
|
[6] | 马公伟,徐宿地区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讨论,江苏地质,1991(01).
|
[7] | 石铨曾,尚玉忠,庞继群,陶自强,河南东秦岭北麓的推覆构造及煤田分布,河南地质,1990(04).
|
[8] | 石铨曾,尉向东,李明立,庞继群,河南省东秦岭山脉北缘的推覆构造及伸展拆离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
[9] | 孙自明,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河南地质,2001(03).
|
[10] |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地质论评,2009(02).
|
[11] | 王定一,刘池洋,张国伟,周口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01).
|
[12] | 王桂梁,曹代勇,姜波,徐志斌,刘代志,燕守勋,华北南部的逆冲推覆、伸展滑覆与重力滑动构造--兼论滑脱构造的研究方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
[13] | 王桂梁,姜波,曹代勇,邹海,金维浚,徐州-宿州弧形双冲-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地质学报,1998(03).
|
[14] | 王义天,李继亮,刘德良,吴运高,付永涛,吴峻,大别山商城-麻城断裂带的~(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地质论评,2000(06).
|
[15] | 夏邦栋,复式半背斜及其形成动力学初探,江苏地质,1988(02).
|
[16] | 熊盛青,周付洪,姚正煦,薛典军,段树岭,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调查,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
[17] | 徐世荣,周明道.周口坳陷发现逆冲断层及其地质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02).
|
[18] | 徐树桐,陈冠宝,周海渊,陶正,徐-淮推覆体,科学通报,1987(14).
|
[19] | 徐树桐,陶正,陈冠宝,再论徐(州)-淮(南)推覆体,地质论评,1993(05).
|
[20] | 徐树桐,周海渊,董树文,陈冠宝,张维明,安徽省主要质要素的变形,地质科学,1986(04).
|
[21] | 薛爱民,金维浚,合肥盆地油气地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构造耦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
[22] | 杨坤光,马昌前,许长海,杨巍然,北淮阳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差异性隆升,中国科学d辑,1999(02).
|
[23] |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 Foland K A,大别造山带冷却的年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中国科学b辑,1995(10).
|
[24] | 崔盛芹,李锦蓉,吴珍汉,易明初,沈淑敏,尹华仁,马寅生,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
[25] | 韩树?,王永奉,安徽北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26] | 何明喜,张育民,刘喜杰,东秦岭(河南部分)新生代拉伸造山作用与盆岭伸展构造,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
[27] |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
[28] |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
[29] | 姜波,淮南煤田逆冲叠瓦扇构造系统,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06).
|
[30] | 宋传中,张国伟,王勇生,李加好,陈泽超,蔡志川,秦岭洛南-栾川构造带的变形分解与年代学制约,中国科学d辑,2009(02).
|
[31] | 孙自明,熊保贤,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03).
|
[32] | 徐汉林,赵宗举,杨以宁,汤祖伟,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地球学报,2003(01).
|
[33] | 徐嘉炜,马国锋,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地质论评,1992(04).
|
[34] | 姚大全,刘加灿,华北活动地块区南缘阜南-霍邱地区地壳活动习性初探,中国地震,2005(02).
|
[35] | 余钦范,马杏垣,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和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质,1989(04).
|
[36] | 张功成,吕锡敏,王定一,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断块油气田,1998(06).
|
[37] | 张国伟,孟庆任,刘少峰,姚安平,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高校地质学报,1997(02).
|
[38] | 张鹏,王良书,钟锴,丁增勇,郯庐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地质论评,2007(05).
|
[39] | 周立宏,李三忠,刘建忠,渤海湾盆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
[40] | 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炜,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1(03).
|
[41] | 朱英,中朝准地台大地构造和深部构造的若干问题-再论华北地块,物探与化探,1986(04).
|
[42] | 左景勋,王令全,黄超勇,汝阳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特征,河南地质,1995(02).
|
[43] | 王佟,河南临汝煤田东段构造特征研究,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工程,1994.
|
[44] | 刘元生,周口地区高精度石油构造航磁测量成果报告,198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