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04).
|
[2] | 邓宏文,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02).
|
[3] | 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天然气工业,1992(05).
|
[4] | 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03)
|
[5] | 高志勇.罗平.郑荣才.张鼐 四川磨溪-龙女寺构造香溪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9)
|
[6] |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地质学报2003(02)
|
[7] | 罗志立.刘树根 谇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应用 [J].-地质论评2002(04)
|
[8] |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J].-地质论评2006(01)
|
[9] | 孙肇才,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类盆地及其含油气性--兼论准噶尔盆地内部结构单元划分,海相油气地质,1998(04).
|
[10] | 童崇光,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
[11] | 王金琪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幕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J].-四川地质学报2003(02)
|
[12] | 吴崇筠,薛叔浩,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
[13] | 张健.李国辉.谢继容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J].-天然气工业2006(01)
|
[14] |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
|
[15] |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J].-沉积学报2001(02)
|
[16] | 郑荣才.彭军 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J].-沉积学报2002(01)
|
[17] | 古俊林.郑荣才.罗平 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
[18] | 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19] | 靳松.朱筱敏.钟大康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 [J].-中国地质2006(01)
|
[20] | 柯光明.郑荣才.石和 苏北盆地古进系构造-层序研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J].-中国地质2006(06)
|
[21] | 黄其胜 川北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古气候和成煤特征 [J].-地质论评1995(01)
|
[22] | 李勇.Allen P A.周荣军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J].-地质学报2006(08)
|
[23] | 刘和甫.汪泽成 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J].-地学前缘2000(03)
|
[24] | 郑荣才.翟文亮.朱如凯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J].-中国地质2008(02)
|
[25] | 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地质学报,2008(08).
|
[26] | 张明利.金之钧.汤良杰 前陆盆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地质论评2002(02)
|
[27] | Allen P A,Homewood P,Foreland Basin,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6.
|
[28] | Dickinson W R,Plate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Special Publication,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