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西昆仑山A型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Keywords: 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西昆仑山
Abstract:
西昆仑山发育一条醒目的A型花岗岩带,空间上与库地幔台展布范围相一致;它形成于印支晚期,与海西晚期Ⅰ型花岗岩共生;岩石相对富碱、LREE、Y、Nb、Zr,贫A1、Mg、Ca、Ba、Sr及过渡元素,又以SiO2含量范围宽(66%~77%)为其显著特色,与澳大利亚东部ChaelundiA型花岗岩极为相似。研究表明,花岗岩属A1型,形成于造山晚期相当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侵位的。
References
[1] | 姜春发.昆仑开合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5-174.
|
[2] | 李昌年.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05,126-132,163.
|
[3] | 丁道桂 王道轩.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6-56.
|
[4] | 汪玉珍 方锡廉.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新疆地质,1987,5(1):9-24.
|
[5] | 王德滋 赵广涛.中国东部中生代A型花岗的构造制约[J].高校地质学报,1995,1(2):13-21.
|
[6] | 吴才来 黄许陈.安徽茅坦A型花岗岩研究[J].地质学报,1998,72(3):237-248,.
|
[7] | 张玉泉 谢应雯.三十里营房地区花岗岩类Rb―Sr等时年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89,4(3):222-227,.
|
[8] | 张玉泉 朱炳泉.青藏高原西部的抬升速率:叶城-狮泉河花岗岩^40Ar^-39Ar年龄的地质解释[J].岩石学报,1998,14(1):11-21.
|
[9] | 杨静 任进.苏州地区I―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的地比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22(3):240-246,.
|
[10] | 邹天人 曹惠志.新疆阿尔泰造山花岗岩和非造山花岗岩及其判别标志[J].地质学报,1988,62(3):228-245.
|
[11] | 许荣华 Vidal,P.西昆仑山北部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带的发现[J].地质科学,1994,29(4):313-328,.
|
[12] | 洪大卫 韩宝福.碱性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及其鉴别标志[J].中国科学:B辑,1995,25(4):418-426,.
|
[13] | 姜耀辉 杨万志.西昆仑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构造的类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9,15(1):105-115,.
|
[14] | 潘裕生 Matte,P.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线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4,68(4):295-307,.
|
[15] | 鲍学昭,地质论评,1999年,45卷,增刊,82页
|
[16] | 方锡廉,新疆地质,1990年,8卷,2期,153页
|
[17] | 邹天人,地质学报,1988年,62卷,3期,228页
|
[18] | 汪玉珍,新疆地质,1987年,5卷,1期,9页
|
[19] | Petro W L,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7期,47页
|
[20] | 鲍学昭.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J].地质论评,1999,45(增刊):82-92.
|
[21] | 邓晋福 赵海玲.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20-21.
|
[22] | 方锡廉 汪玉珍.西昆仑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浅识[J].新疆地质,1990,8(2):153-157.
|
[23] | 姜耀辉 芮行健.西昆仑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构造类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9,15(1):105-115.
|
[24] | 蒋叙良.浙东沿海富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10(2):144-153,132.
|
[25] | 潘裕生.喀喇昆仑--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导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
|
[26] | 潘裕生.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4,68(4):295-307.
|
[27] | 许荣华 张玉泉.西昆仑山北部早古休生代构造--岩浆带的发现[J].地质科学,1994,29(4):313-318.
|
[28] | Petro W L.挤压和张裂性板块边界深成岩套主要元素的化学特征[J].国外地质科技,1981(7):47-57.
|
[29] | 张玉泉 哈里.,TM.青藏高原西部的抬升速率:叶城―狮泉河花岗岩^40Ar―^39Ar年龄的地质解释[J].岩石学报,1998,14(1):11-21,.
|
[30] | 王德滋 赵广涛.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J].高校地质学报,1995,1(2):13-21,.
|
[31] | 周--若,地球科学,1997年,22卷,3期,240页
|
[32] | 洪大卫,中国科学.B,1995年,25卷,4期,418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