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影的花岗岩记录
Keywords: 区域构造背影俯冲作用构造-岩浆活动花岗岩
Abstract:
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民花岗岩在昆北区1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Ⅰ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区出露的Ⅰ型、S型、A型花岗岩,形成于昆中板片,在晚三叠世沿昆中断开明发生的陆内俯冲。A型花岗岩的产出表明进入造山后阶段。因此,早、中三叠世昆南板片没昆南缝合带向北造山俯冲,A
References
[1] | 无.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的划分及演化[J].青海地质,1996,5(1):1-17,.
|
[2] | 郑健康.东昆仑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J].青海地质,1992,1(1):15-25,.
|
[3] | 邓晋福 赵海玲.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19(2):139-147,.
|
[4] | 殷鸿福 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22(4):339-342,.
|
[5] | 许志琴 姜枚.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J].地质学报,1996,70(3):195-206,.
|
[6] | 肖序常.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J].地质论评,1998,44(4):372-381,.
|
[7] | 曲国胜 陈新安.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J].地质论评,1998,44(4):419-429,.
|
[8] | 杨振宇.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8,72(2):112-125,.
|
[9] | 洪大卫 韩宝福.碱性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及其鉴别标志[J].中国科学:B辑,1995,25(4):418-426,.
|
[10] | 邓晋福 刘厚祥.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J].现代地质,1996,10(2):137-148,.
|
[11] | 曹永清,地质论评,1999年,45卷,增刊,1002页
|
[12] | 殷鸿福,地球科学,1997年,22卷,4期,339页
|
[13] | 邓晋福,现代地质,1996年,10卷,2期,138页
|
[14] | 洪大卫,中国科学.B,1995年,25卷,4期,418页
|
[15] | 许志琴 姜枚.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为例[J].地质学报,1996,70(3):195-206.
|
[16] | 曹永清 罗照华.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构造演化[J].地质论评,1999,45(增刊):1002-1009.
|
[17] | 崔军文 朱红.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其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18] | 崔军文.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7,71(2):105-112,.
|
[19] | 古凤宝.东昆仑地质特征及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J].青海地质,1994,3(1):4-14,.
|
[20] | 古凤宝 姜常义.东昆仑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组合及构造环境[J].青海地质,1996,5(1):18-36,.
|
[21] | 高延林.青,藏,川,滇地区印支期太平洋型古大型陆边缘有特征[J].地质学报,1990,64(3):185-198,.
|
[22] | 胡志宏 胡受奚.挤压-俯冲作用与孪生花岗岩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
[23] | 黄汲清 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J].地质学报,1977,51(2):117-135.
|
[24] | 黄汲清 陈国铭.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J].地质学报,1984,58(1):1-17.
|
[25] | 姜春发.昆仑秦岭基底缝合带的主要特征[J].地质论评,1994,40(3):287.
|
[26] | 金成伟 Harris N B.拉萨至格尔木的深成岩.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41-173.
|
[27] | 东福东 张汉文.鄂拉山地区热水成矿模式(以Cu为主多金属)[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
[28] | 曲国胜 陈杰.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J].地质论评,1998,44(4):419-429.
|
[29] | 肖序常 王军.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简要评述[J].地质论评,1998,44(4):372-381.
|
[30] | 许志琴 杨经绥.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J].地质学报,1999,73(3):193-205,.
|
[31] | 杨克明.论西昆仑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及塔里木西南盆地类型[J].地质论评,1994,40(1):9-18,.
|
[32] | 杨振宇 Jean besse.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8,72(2):112-125.
|
[33] | 许荣华 Harris N B W.拉萨至格尔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青藏高原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82-302.
|
[34] | 吴应林 李兴振.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21(2):130-135,.
|
[35] | 吴应林,地球科学,1996年,21卷,2期,130页
|
[36] | 张以苇,青海地质,1996年,5卷,1期,1页
|
[37] | 邓晋福,地球科学,1994年,19卷,2期,139页
|
[38] | 姜春发,地质论评,1994年,40卷,3期,287页
|
[39] | 古凤宝,青海地质,1994年,3卷,3期,4页
|
[40] | 黄汲清,地质学报,1984年,58卷,1期,1页
|
[41] | 黄汲清,地质学报,1977年,51卷,2期,117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