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2000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Keywords: 中国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造山--深部过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人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北、中、南段分别为反时针、顺时针和反时针+顺时针的pTt轨迹。在中段,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于陆壳增厚之后,即顺时针pTt轨迹的造山--深部过程被认为是钾玄岩组合占优势

References

[1]  刘训.对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一些认识[J].地质论评,1982,28(5):428-438.
[2]  陈义贤 陈文寄.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79.
[3]  邓晋福 赵海玲.中国东部上地幔热结构--由岩石学模型推导[J].地质学报,1990,64(4):344-349.
[4]  邓晋福 叶德隆.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84.
[5]  邓晋福 莫宣学.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J].现代地质,1994,8(3):349-356.
[6]  邓晋福 赵海玲.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10.
[7]  涂光炽 赵振华.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多样性[J].地质论评,1983,29(1):57-65.
[8]  朱大岗 吴珍汉.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登山作用关系[J].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9]  邓晋福 莫宣学.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J].现代地质,1994,8(3):349-356,.
[10]  郑建平 Orei.,SY.华北地台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J].地质学报,1999,73(1):47-56,.
[11]  朱大岗 吴淦国.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J].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12]  邓晋福,地质学报,1990年,64卷,4期,344页
[13]  徐志刚,地质学报,1985年,59卷,2期,109页
[14]  涂光炽,地质论评,1983年,29卷,1期,57页
[15]  Chen J F,Tectonophys,1997年,284卷,101页
[16]  徐志刚.从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J].地质学报,1985,59(2):109-126.
[17]  张勤文 黄怀曾.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史[J].地质学报,1982,56(2):111-121.
[18]  刘训,地质论评,1982年,28卷,5期,428页
[19]  张勤文,地质学报,1982年,56卷,2期,111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