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训.对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一些认识[J].地质论评,1982,28(5):428-438.
|
[2] | 陈义贤 陈文寄.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79.
|
[3] | 邓晋福 赵海玲.中国东部上地幔热结构--由岩石学模型推导[J].地质学报,1990,64(4):344-349.
|
[4] | 邓晋福 叶德隆.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84.
|
[5] | 邓晋福 莫宣学.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J].现代地质,1994,8(3):349-356.
|
[6] | 邓晋福 赵海玲.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10.
|
[7] | 涂光炽 赵振华.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多样性[J].地质论评,1983,29(1):57-65.
|
[8] | 朱大岗 吴珍汉.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登山作用关系[J].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
[9] | 邓晋福 莫宣学.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J].现代地质,1994,8(3):349-356,.
|
[10] | 郑建平 Orei.,SY.华北地台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J].地质学报,1999,73(1):47-56,.
|
[11] | 朱大岗 吴淦国.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J].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
[12] | 邓晋福,地质学报,1990年,64卷,4期,344页
|
[13] | 徐志刚,地质学报,1985年,59卷,2期,109页
|
[14] | 涂光炽,地质论评,1983年,29卷,1期,57页
|
[15] | Chen J F,Tectonophys,1997年,284卷,101页
|
[16] | 徐志刚.从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J].地质学报,1985,59(2):109-126.
|
[17] | 张勤文 黄怀曾.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史[J].地质学报,1982,56(2):111-121.
|
[18] | 刘训,地质论评,1982年,28卷,5期,428页
|
[19] | 张勤文,地质学报,1982年,56卷,2期,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