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孔洞充填特征分析
Keywords: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岩溶储层 ,孔洞充填物 ,古构造
Abstract: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溶蚀孔洞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通过100余口钻井300余个岩石薄片,以单个薄片的溶斑为研究对象,发现孔洞的充填程度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东、西部地区发育的孔洞被完全充填,孔隙消失殆尽,而中部地区孔洞被部分充填,存在大量的剩余孔隙,为油气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孔洞充填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的石英、石膏和高岭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地区以方解石充填为主,中部地区以白云石充填为主。根据奥陶系地层的残余厚度图、奥陶系顶面至各层系顶面的累积厚度图,恢复奥陶系顶面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的分区性主要受控于奥陶系沉积后,早、中三叠世沉积前盆地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格局。利用充填物的镜下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Fe、Mn、Sr的含量以及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物的形成可以明显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晚期充填物烃类包裹体具有异常高温,明显受到了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区带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该层系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References
[1] George S C;Lisk M;Summons R E;Quezada R A Constraining the oil charge history of the South Pepper oilfield from the analysis of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J] 1998 doi:10.1016/S0146-6380(98)00085-0
[2] Groldstein R H,Fluid inclusions in sedimentary and diagenetic systems,Lithos,2001.
[3] 郑秀才;任玉秀,鄂尔多斯盆地主力产气层溶蚀孔洞特征,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8(1).
[4] 郑聪斌;张军;李振宏,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岩溶洞穴特征,天然气工业,2005(04).
[5] 郑聪斌;章贵松;王飞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热水岩溶特征,沉积学报,2001(04).
[6] 郑聪斌;王飞雁;贾疏源,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岩及岩溶相模式,中国岩溶,1997(4).
[7] 郑聪斌;冀小林;贾疏源,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特征,中国岩溶,1995(03).
[8] 张锦泉;耿爱琴;陈洪德,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古岩溶天然气储层,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04).
[9]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与天然气,石油实验地质,2004(02).
[10] 章贵松;郑聪斌,压释水岩溶与天然气的运聚成藏,中国岩溶,2000(03).
[11] 杨遂正,金文化,李振宏,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与演化,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04).
[12] 夏日元;唐建生;关壁珠,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地貌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02).
[13] 席胜利;李振宏;王欣,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展布及勘探潜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03).
[14] 解国爱;张庆龙;潘明宝,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的古隆起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地质通报,2005(4).
[15] 吴熙纯;李堵华;金香福,鄂尔多斯南部奥陶系古岩溶带对天然气储层的控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04).
[16] 王欣;李振宏;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演化与油气运聚,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01).
[17] 孙贺;肖益林,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9(10).
[18] 孙肇才;谢秋元,叠合盆地发展特征及其含油气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石油实验地质,1980(01).
[19] 任战利,张盛,高胜利,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7(增刊).
[20] 欧光习;李林强;孙玉梅,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01).
[21] 马振芳,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风化壳储层,天然气地球科学,1994(06).
[22] 李振宏,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06).
[23] 李振宏;郑聪斌,古岩溶演化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03).
[24] 李林涛;庞雄奇;庞宏,坡折带在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储层演化中的意义,天然气工业,2007(12).
[25] 李道遂;张宗林;徐晓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地貌与构造对气藏的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03).
[26] 黄道军;文彩霞;季海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海相油气地质,2009(03).
[27] 侯方浩;方少仙;董兆雄,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沉积学报,2003(1).
[28] 何自新;郑聪斌;陈安宁,长庆气田奥陶系古沟槽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石油学报,2001(04).
[29] 郭忠铭;张军;余忠平,鄂尔多斯地块油区构造演化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02).
[30] 付金华,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和祁连海演变及岩相古地理特征,古地理学报,2001(04).
[31] 冯增昭;鲍志东;张永生,鄂尔多斯奥陶纪地层岩石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2] 冯增昭;陈继新;张吉森,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33] 邸领军;杨承运;杨奕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溶斑形成机理,沉积学报,2003(02).
[34] 拜文华;吕锡敏;李小军,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现代地质,2002(0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