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2011 

源外斜坡区断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松辽盆地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Keywords: 斜坡区,断裂,运移,聚集,砂岩对接,侧向运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经T2源断裂向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配合的砂体连通侧向运移的结果。针对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成藏运移过程中主要受活动性断裂控制的特点,将尚家地区断裂在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划分出继承性活动断裂和未发生活动的遮挡断裂,并建立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储层砂岩对接侧向输导油的运移模式。揭示出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砂岩对接控制油侧向运移至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各断块中,运移过程中遇到遮挡断层圈闭或是断层岩性圈闭油会在其中聚集成藏,运移过程停止,这种运移模式使得油在构造高部位分布具有复杂性和随机性,且这些特性随着油源区的远离而加剧,而扩大了油在纵向上的分布层位,油在靠近油源区的断块的上部层位注入并聚集起来,为正常的上油下水的油水系统,而远离油源区的断块下部层位也可富集油气,可出现两套或是多套的油水系统,油水分布复杂;而远离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早于靠近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同一断块上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早于下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

References

[1]  Peters K E;Moldowan J M;姜乃煌;张水昌,林永汉,生物标记化合物指南古代沉积物和石油中分子化石的解释(The Guidebook of Biomarker Compound-Interpreting M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Sediments,1993),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2]  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04)
[3]  陈发景;田世澄,压实与油气运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4]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5]  侯启军;冯志强;冯子辉,松辽盆地陆相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6]  霍秋立;冯子辉;付丽,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03).
[7]  罗群;姜振学;庞雄奇,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8]  胡望水;吕炳全;张文军;毛治国 冷军 官大勇.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J].地质科学,2005(01)
[9]  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唐建人 刘翠荣,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地质科学,1996(04).
[10]  林铁锋;施立志;王卓卓;马永义.松辽盆地北部宋站-尚家油田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02)
[11]  施立志;林铁锋;吴海波;王卓卓 祁越.松辽盆地尚家-太平川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地质科学,2008(03)
[12]  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油田为例[J].地质论评,2008(0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