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纪研究 2005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Keywords: 粟、黍和狗尾草,淀粉粒形态,植物考古,粟、黍和狗尾草,淀粉粒形态,植物考古 Abstract: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miliaceum)和狗尾草(Setaria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19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1~3条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9m。狗尾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8m。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