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气科学  1992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II: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型垂直环流场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2.03.05

Keywords: 垂直速度,散度,对流上升中心,经向环流,纬向环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使用经过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订正过的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对1979年7月月平均进行分析,计算了垂直速度、散度、垂直剖面函数和速度势函数等物理量以及上升气流轨迹,给出了夏季高原主体地区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和详细的高原地区不同经纬度剖面垂直环流场的特征和分布.配合夏季高原高层强大稳定的反气旋高压带,高原主体地区为整层上升气流区,但ω场有东西两个上升中心,它们是两个对流活动上升中心,两部的中心位于狮泉河和改则之间偏北的地区,东部的位于那曲一带.本文给出了高原地区三个主要的经向环流圈(南北两侧下沉的小环流圈、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的经度位置和高原地区与西太平洋之间发生遥相关的主要纬度位置,发现在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中,在赤道以南的下沉气流主要来自高原与15°N之间,从高原上升的气流仅在对流层上部(200hPa左右)跨过赤道.从高原西部上升的气流往往从非洲至印度尼西亚一带跨过赤道,而从高原东部及其东侧我国大陆上升的气流往往下沉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

References

[1]  Luo H,Mon Wea Rev,1983年,111卷,922页
[2]  叶笃正,气象学报,1981年,39卷,1期,28页
[3]  团体著者,世界自然地理.上,1980年
[4]  叶笃正,大气科学,1979年,3卷,1期,1页
[5]  叶笃正,青藏高原气象学,1979年
[6]  团体著者,大气科学,1977年,247页
[7]  团体著者,中国气候图集,1966年
[8]  陈秋士,气象学报,1964年,34卷,51页
[9]  叶笃正,气象学报,1957年,28卷,2期,108页
[10]  杨伟愚,中国科学.B,1990年,10期,1100页
[11]  杨伟愚,1988年
[12]  He Haiyan,Mon Wea Rev,1987年,115卷,1966页
[13]  团体著者,青藏高原云图,1986年
[14]  樊云,1985年
[15]  罗四维,高原气象,1984年,3卷,4期,1页
[16]  宋正山,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2,1984年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