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8.06.03
Keywords: 地表感热通量,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亚洲季风
Abstract:
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热力特征和环流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的影响。文中集中分析了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9年亚洲季风的爆发由三个接续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5月上旬在孟加拉湾东岸,称为孟加拉(BOB)季风爆发阶段。第二阶段是5月20日左右开始的中国南海(SCS)季风爆发阶段。第三阶段是6月10日左右开始的印度上空的南亚季风(或称印度季风)的爆发阶段。分析表明,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才使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地区出现。BOB季风环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使SCS季风接着爆发。最后随着亚洲热带流型的西移,印度季风爆发才发生。
References
[1] | Murakami T,J Meteorol Soc Jpn,1982年,60卷,183页
|
[2] | 叶笃正,Bull Am Meteor Soc,1981年,62卷,14页
|
[3] | Luo Huibang,Mon Wea Rev,1979年,112卷,922页
|
[4] | 吴国雄,Mon Wea Rev,1998年,126卷,4期,913页
|
[5] | Li Chengfeng,J Climate,1996年,9卷,358页
|
[6] | Wu Guoxiong,From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o Global Change,1996年,425页
|
[7] | Chang C P,Sea Mon Wea Rev,1995年,123卷,3254页
|
[8] | Wang Bin,J Climate,1994年,7卷,1109页
|
[9] | 陈隆勋,东亚季风,1991年,362页
|
[10] | He Haiyan,Mon Wea Rev,1987年,115卷,1966页
|
[11] | Tao Shiyang,Monsoon Meteorology,1987年,60页
|
[12] | 吴国雄,J Atmos Sci,1984年,41卷,2456页
|
[13] | Luo Huibang,Mon Wea Rev,1984年,112卷,966页
|
[14] | 叶笃正,Arch Meteor Geophys Biokim A,1982年,31卷,205页
|
[15] | 叶笃正,青藏高原气象学,1979年,278页
|
[16] | Ye Duzheng,Atmos Sea Motion,1959年,249页
|
[17] | Yin M T,J Meteorol,1949年,6卷,393页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