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6.08
Keywords: 夏季降水 ,川西地区 ,年际变化 ,大尺度环流
Abstract:
分析了10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1951~200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500hPa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2)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川西多雨时期,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1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偏少.(3)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5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90年代则偏弱,这是川西地区50年代明显多雨和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4)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7、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References
[1] 徐裕华,西南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98pp.
[2] 郁淑华,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过程的合成分析,高原气象,1984,3(1),58~67.
[3] 彭贵康、柴复新、曾庆存等,"雅安天漏"研究Ⅰ.天气分析,大气科学,1994,18(4),466-475.
[4] 宇如聪、曾庆存、彭贵康等,"雅安天漏"研究Ⅱ.数值预报试验,大气科学,1994,18(5),535-551.
[5] 曾庆存、宇如聪、彭贵康等,"雅安天漏"研究Ⅲ.特征、物理量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大气科学,1994,18(6),649-659.
[6] 叶笃正、高由禧等,青藏高原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78pp.
[7] Huang Ronghui,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eleconnections in the summer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dv. Atmos. Sci. , 1985, 2 (1), 81~92.
[8] 吴国雄、李伟平等,青藏高原感热气泵和亚洲夏季风,赵九章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16~126.
[9] 赵平、陈隆勋,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中国科学(D),2001,31(4),327~332.
[10] 陈烈庭、阎志新,青藏高原冬春季异常雪盖影响初夏季风的统计分析,1977~1978年青藏高原气象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51~161.
[11] 吴统文、钱正安,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气象学报,2000,58(5),570~581.
[12] Yu Rucong, Li Wei, Zhang Xuehong et al. , Climatic features related to East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s in the NCAR CCM3, Adv. Atmos. Sci., 2000, 17 (4), 503~518.
[13] 严中伟、季劲钧、叶笃正,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Ⅰ.降水和温度变化,中国科学(B辑),1990,(1),97~103.
[14] 廖荃荪、赵振国,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季度预报方法,应用气象学报,1992,3(增刊),1~10.
[15] 赵振国主编,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97pp.
[16] 张庆云、陶诗言,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气象学报,1998,56(2),199~211.
[17] 刘新,青藏高原热状况对亚洲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0,106pp.
[18] 张鸿材等,一九八一年四川盆地暴雨分析,四川省气象局及四川省气象学会编,198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