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4.08
Keywords: 云和降水 ,探测和实验 ,人工降水 ,人工防雹 ,数值模拟
Abstract: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进展,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云动力学研究、云和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云化学和酸雨的研究等诸多领域,论述了各研究领域问题的提出、创新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
References
[1] 周秀骥,暖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 温景嵩,起伏场的相关时间对水滴随机长大的作用,气象学报,1964,34(3),369~377.
[3] 徐华英、顾震潮,起伏条件下重力碰并造成的暖性薄云降水,气象学报,1963,33(1),108~114.
[4] 徐华英、李桂忱,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形成的研究,气象学报,1980,38(2),260~268.
[5] 徐华英、黄培强、黄美元等,积云中云滴群凝结增长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83,7(3),249~259.
[6] 肖辉、徐华英、黄美元,积云中雨滴谱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Ⅱ.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等的作用,大气科学,1988,12(3),312-319.
[7]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对流云中冰相过程在积云发展中的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1,15(6),78~88.
[8] 王昂生、N.Fukuta,冰晶增长规律的定量研究,大气科学,1984,8(3),242~251.
[9] 黄美元、陈景南等,有关机尾云形成的几个问题,提交空司的总结报告,1966.
[10] 洪延超,积层混合云数值模拟研究(Ⅱ)云相互作用及暴雨产生机制,气象学报,1996,54(6),661~674.
[11] 袁箴、蒋本汤、任丽新等,强电场探空仪及雷雨云电场探测结果的分析,气象学报,1965,35(4),440~448.
[12] 吕达仁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第4号,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3] 陈仲文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第4号,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4] 孙景群、郑达洲,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第4号,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5] 赵燕曾、谢威光、周秀骥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第4号,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6] 周秀骥、秦瑜,云滴电化碰并机制的初步探讨,云雾降水微物理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7] 黄美元、徐华英等,爆炸影响对流云发展过程的原理研究,大气科学,1979,3(3),280~288.
[18] 洪延超、肖辉、李宏宇等,冰雹云中微物理过程研究,大气科学,2002,26(3),421~432.
[19] 郭学良、黄美元、洪延超等,三维冰雹分档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研究Ⅰ.模式建立及冰雹的循环增长机制,大气科学,2001,25(5),707~720.
[20] 洪延超,冰雹形成机制及催化防雹机制研究,气象学报,1999,57(1),30~44.
[21] 周玲,陈宝君等,冰雹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2001,25(4),536-550.
[22] 胡朝霞、李宏宇、肖辉等,旬邑冰雹云的数值模拟和累积带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2),49~61.
[23] 漆梁波、黄美元、肖辉等,多波长雷达识别冰雹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2002,26(1),30~40.
[24] 黄美元等,昔阳县人工防雹效果统计分析,冰雹和人工防雹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07~110.
[25] 肖辉、吴玉霞、胡朝霞等,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高原气象,2002,21(2),159~166.
[26] 顾震潮等,对流性暖云人工降水作业中撒药部位与撒药颗粒对撒布效果影响的初步理论研究,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27]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等,新安江流域上空云内外盐核的分布,大气科学,1982,6(3),301-307.
[28]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等,暖性层状云中大云滴的分布特征,气象学报,1983,41(3),356~364.
[29] 徐华英、郝京甫,盐粉催化积云降水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83,7(4),403~410.
[30] 徐华英、黄美元、郝京甫,人工影响积云宏观动力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国南方云物理和人工降水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121~124.
[31] 何珍珍、金安简、黄美元等,雨水酸度与降雨物理特性的关系,大气科学,1985,9(4),442-446.
[32] 沈志来、黄美元、吴玉霞,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雨水化学组成,大气科学,1988,特刊,328~332.
[33] 黄美元、沈志来等,重庆地区云水和雨水酸度及其化学组成的观测分析,大气科学,1988,12(4),389-395.
[34] 沈志来等,我国重酸雨地区云水化学的观测研究,科学通报,1996,41(4),338-340.
[35] 沈志来、吴玉霞、肖辉等,我国西南地区云水化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大气科学,1993,17(1),87~96.
[36] 黄美元、植田洋匡、刘帅仁,中国和日本降水化学特性的分析比较,大气科学,1993,17(1),27~38.
[37] 刘帅仁、黄美元,云下雨水酸化过程数值模拟及重庆酸雨形成机理的探讨,大气科学,1988,特刊,245~257.
[38] 黄美元、沈志来等,中国西南典型地区酸雨形成过程研究,大气科学,1995,19(3),359~366.
[39] 雷恒池、黄美元,对流云中酸化的数值模拟,环境科学学报,1992,12(4),415-426.
[40] 黄美元、王自发、何东阳等,我国冬夏季硫污染物沉降与跨地区输送模拟研究,科学通报,1996,41(11),1013~1016.
[41] 顾震潮等,南岳云雾降水物理观测(1960年3-8月)结果的初步分析,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21.
[42] 陈炎涓,我国几个地方巨型盐核分布的一些特点,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2~29.
[43] 何珍珍、沈志来等,屯溪地区巨盐核浓度分布特点,大气科学,1984,8(2),211~218.
[44] 沈志来、黄美元等,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盐粒子的观测和结果,大气科学,1989,13(1),87~91.
[45] 章光锟,南岳云滴谱资料(1960年9月-1961年8月)的初步分析,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36~46.
[46] 詹丽珊,南岳大云滴观测资料(1960年10月-1961年5月)初步总结,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47~50.
[47] 洪钟祥、黄美元,南岳云滴谱第二极大及其他特征,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8~29.
[48] 詹丽珊、陈万奎、黄美元,南岳和泰山云中微结构起伏资料的初步分析,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0~40.
[49] 黄美元,积云的微物理结构,苏联地球物理学报(俄文),1963,2,362~376.
[50]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等,暖性层积云中大云滴的分布特征,气象学报,1983,41(3),356~364.
[51] 魏绪林,南岳雨滴谱观测(1960年7月-1961年8月)结果的初步分析,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51~57.
[52] 阮忠家,南岳阵雨雨滴谱连续取样观测(1961年8月)结果的初步分析,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58~63.
[53] 黄美元、洪延超,梅雨锋云系中层状云回波结构和降水的不均匀性,气象学报,1984,42(1),23~30.
[54] 洪延超、黄美元,层状云亮带不均匀性的理论探讨,大气科学,1984,8(2),198~204.
[55] 洪延超、黄美元等,梅雨锋云系中尺度系统回波结构及其与暴雨的关系,气象学报,1987,5(1),56~64.
[56] 黄美元、徐华英、洪延超,积层混合云中层状云对积云发展的影响,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6,1,48~54.
[57] 吴玉霞,夏季对流云初期回波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大气科学,1984,8(1),89~95.
[58] 顾震潮,论近年来云雾滴谱形成理论的研究,气象学报,1962,32(2),267~284.
[59] 周秀骥,暖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统计理论,气象学报,1963,33(1),97~107.
[60] 巢纪平、周晓平,积云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61] 巢纪平,论小尺度过程动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气象学报,1962,32(2),104~118.
[62] 周晓平、李兴生、张耀科等,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气象学报,1964,34(4),457~485.
[63] 张可苏,在有源和耗散情况下的大气适应过程,大气科学,1980,4(3),199-211.
[64] Sun Litan,and Huang Meiyuan,Improving the vorticity-stream function method to solve two-dimensional anelastic and nonhydrostic model,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4,11(2),247~249.
[65] 巢纪平,层结大气中热对流发展的一个非线性分析,气象学报,1961,31(3),191~204.
[66] 顾震潮、胡广兴,凝结反馈对云层垂直发展影响的一个非线性理论,气象学报,1962,32(1),64~70.
[67] 陈瑞荣,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的一些研究,气象学报,1963,33(2),257~270.
[68] 陈瑞荣,个体云中降水分布不对称性对个体积云移动的影响,气象学报,1964,34(1),122~125.
[69] 陶丽君、归佩兰等,1962年7-8月泰山地区几次雷雨过程雷达回波的初步分析,我国对流云的宏观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1~39.
[70] 陈瑞荣等,1962年7-8月泰山地区积云及大气层结和垂直气流的观测分析,我国对流云的宏观特征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62~68.
[71] 黄美元,关于雨滴冲刷作用及其降水过程的影响,我国云雾降水微物理特征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92~98.
[72] 周晓平、李兴生、张耀科等,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气象学报,1964,34(4),457~485.
[73] 徐华英、李桂忱,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形成的研究,气象学报,1980,38(3),260~268.
[74] 徐华英、黄培强、黄美元等,积云中云滴群凝结增长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83,7(3),249~259.
[75] 肖辉、徐华英、黄美元,积云中雨滴谱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Ⅱ.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等的作用,大气科学,1988,12(3),312-319.
[76] 洪延超,积层混合云数值模拟研究(Ⅰ)模式及其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气象学报,1996,54(5),542~557.
[77]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对流云中冰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Ⅰ.模式建立及冰云参数化,大气科学,1990,14(4),441-453.
[78] 洪延超,三维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气象学报,1998,56(6),641~653.
[79] 郭学良、黄美元、洪延超等,三维冰雹分档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研究Ⅱ.冰雹粒子的分布特征,大气科学,2001,25(6),856~864.
[80]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微下击暴流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94,18(1),11~21.
[81] 孙旭东、徐华英,二维平流辐射雾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91,15(6),99~109.
[82] 钱敏伟,长江上空辐射雾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1990,14(4),483~490.
[83]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等,层状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雨滴分档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99,23(6)745~752.
[84] 徐华英、郝京甫,盐粉催化积云降水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83,7(4),403~410.
[85] 徐华英、黄美元、郝京甫,人工影响积云宏观动力过程的数值试验,中国南方云物理和人工降水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121~124.
[86] Ji Wusheng,and Huang Meiyuan,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loudformation and rain production using an artificial obstacle,Fifth WMO Scientific Conf.On Weather Modification and Applied Cloud Physics,Beijing,1989,233~234.
[87] 黄燕、徐华英,播撒碘化银粒子进行人工防雹的数值试验,大气科学,1994,18(5),612~622.
[88] 雷孝恩、贾新媛等,重庆酸雨分布的一个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85,9(3),276~284.
[89] 刘帅仁、黄美元,云下雨水酸化过程数值模拟及重庆酸雨形成机制的探讨,大气科学,1988,特刊,245~257.
[90] 雷恒池、黄美元,对流云中酸化的数值模拟,环境科学学报,1992,12(4),415-426.
[91] 贾新媛,区域酸沉降模式,大气科学,1993,17(6),732~740.
[92] 姚克亚、黄美元、陆全明,雨水对云下污染物清除的Eulear模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25(2),148-153.
[93] 高会旺,欧拉型区域硫沉降模式研究,大气科学,1997,21(5),615~626.
[94] 王自发、黄美元、何东阳等,关于我国和东亚酸性物质的输送研究Ⅰ.三维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式,大气科学,1997,21(3),366~378.
[95] An Junling,and Meiyuan Huang,Long-term soil acidification model(LTSAM)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for analyzing soil responses to acidic deposition,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9,110,255~272.
[96] 周晓平、李兴生、张耀科等,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气象学报,1964,34(4),457~485.
[97] 徐华英、吉武胜、黄美元,风切变对积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1988,12(4),405~411.
[98]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冷水面对积云的影响-数值试验,大气科学,1987,11(2),160~166.
[99]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山地对积云的影响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2,144~151.
[100] Guo Xueliang, H. Niino, and R. Kimur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downburst-producing intense convective storm: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Preprints RIMS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Aspects of Thermal Convective Dynamics: Structure of Flow Field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Kyoto, Japan,1999, 1115, 165~180.
[101]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微下激暴流的数值模拟,大气科学,1994,18(1),11-21.
[102] 林文实、徐华英、黄美元,单块积云对环境大气能量的转换和输送,大气科学,1991,15(5),1~10.
[103] 孙旭东、徐华英、李桂忱等,海陆交界处平流辐射雾的二维数值模拟,热带气象,1990,6(1),52~56.
[104]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等,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1999,23(4),411~421.
[105] 黄美元、王昂生,人工防雹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06] 于仁成、何珍珍,昔阳地区的冰雹天气形势和冰雹预报,冰雹和人工防雹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0~31.
[107] 刘锦丽、郭裕福、杨培才,冰雹云雷达回波的统计特征,冰雹和人工防雹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2~59.
[108] 杨培才、郭裕福、刘锦丽等,华北地区降雹回波系统的分类及单体特征,大气科学,1980,4(3),230~244.
[109] 王昂生、黄美元等,防雹时识别雷雨云的闪电观测,科学通报,1976,12,546~549.
[110] 王昂生、黄美元,冰雹云物理发展过程的一些研究,气象学报,1980,1,64~72.
[111] 徐华英、何珍珍等,炮击和雷电对降水的影响,冰雹和人工防雹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96~106.
[112] 徐华英、何珍珍、陈章昭等,爆炸影响上升气流的模拟实验,冰雹和人工防雹研究,1983,84~95.
[113] 李宏宇、胡朝霞等,人工防雹使用催化方法数值研究,大气科学,2003,27(2),212~221.
[114] 安俊岭、黄美元、高会旺等,温州红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环境化学,1988,17(2),136~142.
[115] 安俊岭、黄美元、陶树旺等,长期土壤酸化模型(LTSAM),环境科学学报,1999,19(3),284~29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