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气科学  2005 

预报副高脊面变化的动力模型及其简化数值试验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5.01.09

Keywords: 副热带高压脊面动力模型角动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发展了一个描述副热带高压脊面变化的动力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大气环流角动量的守恒原理,得到了作为东、西风交界面的副高脊面变化所满足的方程,由于副高脊面直接成为预报量,因此,该模型对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动力学意义,便于进行脊面变化的动力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模型的简化数值方案,在权重函数为常数的假设下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副高脊面形态的时空变化基本能够模拟出来,主要体现在脊面的进退和倾斜等特征,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而且三维积分格式的采用使得模拟结果比较平稳,过滤掉了高频噪音.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按照脊面动力模型,确实能够直接计算副高脊面变化(移动和形变),并定量地考察影响脊面变化动力因子的贡献.

References

[1]  叶笃正 朱抱真.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56..
[2]  黄士松 余志豪.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1,31(3):339-359.
[3]  黄士松.副热带高压东西向移动及其预报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3,33(3):320-332.
[4]  陶诗言 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32(1):1-18.
[5]  陈兴芳 赵振国.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5.
[6]  王绍武.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27-131.
[7]  洛伦兹EN 刘式达 等.混沌的本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8]  刘屹 吴国雄.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气象学报,2000,58(4):500-512,.
[9]  毛江玉 吴国雄 等.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学特征[J].气象学报,2002,60(4):400-408,.
[10]  吴国雄 丑纪范 刘屹岷等著.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动力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00.
[11]  陶诗言 徐淑英.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流型的特征[J].气象学报,1962,32:91-102.
[12]  丑纪范 徐明.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进展和前景[J].科学通报,2001,46(11):890-895,.
[13]  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14]  张培群.[D].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1997.
[15]  叶笃正,杨大升.北半球大气角动量的年变化和它的输送机制[J].气象学报,1955,26(4):281-294.
[16]  莫宁AC 林本达 王绍武译.天气预报—一个物理学的课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7]  陶诗言 朱福康 吴天祺.夏季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面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天气学研究[A].见:陶诗言编.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06-12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