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气科学  2008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8.05.14

Keywords: 强降水,中尺度雨团,低纬高原,数值模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对2001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于低纬高原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确定大尺度环流形势场、降水过程及雨团模拟正确的基础上,对引发强降水的主要雨团A,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模拟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再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雨团A所在区域未发现有明显的气旋系统(或扰动),但在其发展强盛期,仍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中低层正涡度中心先于降水系统的发展,而垂直上升运动是低层气流辐合抬升的结果;雨团A的形成与近地层气流辐合线密切相关,并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密切关联;南风分量对强雨团A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受其大尺度环流场的影响,雨团A的发展演变与印缅槽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对中尺度雨团A的水汽来源分析表明:在中尺度系统发展成熟前有较强的向雨团A区域的水汽输送,并且水汽主要来源其西南侧,即孟加拉湾。

References

[1]  赵思雄 周晓平.风场在预报暴雨发生中的作用-1975年8月上旬特大暴雨的数值实验[J].大气科学,1984,8(1):1-6.
[2]  周晓平 赵思雄 张宝严.梅雨锋上中尺度低压发生的数值模拟实验[J].大气科学,1984,8(4):353-361.
[3]  徐文俊 马骥德 解东 等.对流运动中水平旋转气流动力作用的数值分析[J].大气科学,1985,9(1):82-91.
[4]  徐华英 吉武胜 等.风切变对积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88,12(4):405-411.
[5]  赵思雄.用10层准拉格朗日有限区域模式对高原东侧..[J].大气科学,:.
[6]  周晓平 曾朝霞.暴雨预报模式中的一维积云模式[A].台风、暴雨数值预报新技术的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49-157.
[7]  朱洪岩 陈联寿.中低纬度环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暴雨特征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8]  冯伍虎 程明虎 等.“96.8”特大暴雨和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非静力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
[9]  孙建华 赵思雄.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I.引发暴雨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10]  孙建华 赵思雄.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Ⅱ.物理过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J].大气科学,:.
[11]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5,29(5):814-826.
[12]  矫梅燕 毕宝贵 鲍媛媛 等.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3):475-490.
[13]  夏茹娣 赵思雄 孙建华.一类华南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06,30:988-1008.
[14]  程麟生 冯伍虎.“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分析和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
[15]  王建捷 李泽椿.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2,60(2):146-155.
[16]  贝耐芳 赵思雄.初值及物理过程对“98·7”暴雨预报结果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
[17]  贝耐芳 赵思雄 高守亭.1998年“二度梅”期间武汉-黄石突发性暴雨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18]  董佩明 赵思雄.边界层过程对“98·7”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2):230-240.
[19]  孙晶 楼小凤 胡志晋.梅雨期暴雨个例模拟及其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07,31(1):1-18.
[20]  秦剑 琚建华 等.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07-112.
[21]  秦剑 解明恩 等.云南气象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60-62.
[22]  邓崧 琚建华 等.低纬高原上中尺度模式的积云参数化方案研究[J].高原气象,:.
[23]  晏红明 肖子牛 张小玲 李建通.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5):672-684.
[24]  董海萍 赵思雄 曾庆存.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初夏强降水天气研究Ⅰ.2001年5月印缅槽维持期间云南暴雨及其中尺度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3):443~459.
[25]  Dudhia J. A nonhydrostatic version of the Penn State-NCAR mesoseale model: Validation tests and simulation of an Atlantic cyclone and cold front. Mon. Wea. Rev., 1993, 121:1493-1513
[26]  Grell G A, Dudhia J, Stauffer D R. A description of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NCAR Technical Note, NCAR/TN-398+ STR, 1994. 138
[27]  Wang W, Seaman N L. A comparison study of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a mesoscale model. Mon. Wea. Rev. , 1997, 125:252-278
[28]  Cox R, Bauer B L, Smith T. A mesoscale model intercomparison.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8, 79:265-283
[29]  张大林.各种非绝热物理过程在中尺度模式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
[30]  Colle B A, Mass C F, Westrick K J. Mesoscale modeling of precipitation in complex orography along the coast of North America. 8th Conf. on Mountain Meteor. AMS, 1998. 5-8
[31]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2]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507-50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