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柱国 黄刚 甘文强 陈明林.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J].大气科学,2005,29(5):671~681.
|
[2] | 张庆云 卫捷 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
[3] | 卫捷 张庆云 陶诗言.1999年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04,28(1):125-137.
|
[4] | 黄荣辉 陈际龙 周连童 张庆云.关于中国重大气候灾害与东亚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3,27:770~787.
|
[5] | 黄荣辉 顾雷 徐予红 张启龙 吴尚森 曹杰.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5,29:20~36.
|
[6] | 黄荣辉 蔡榕硕 陈际龙 等.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30(5):730-743.
|
[7] |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30(2):277-284.
|
[8] | 张庆云 陶诗言 等.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J].大气科学,:.
|
[9] | 张顺利 陶诗言 等.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J].科学通报,:.
|
[10] | Zhang Shunli, Tao Shiyan, Zhang Qingyun, et aL Large and meso-α 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e rainfall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 (9): 779-786.
|
[11] | 彭京备 陈烈庭 张庆云.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的多尺度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5,24(3):366-377.
|
[12] | 宗海锋 张庆云 彭京备.长江流域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1):101~114.
|
[13] | 彭京备 陈烈庭 张庆云.多因子多尺度合成中国夏季降水预测模型及预报试验[J].大气科学,2006,30(4):596-608.
|
[14] | 陈烈庭 宗海锋 张庆云.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内变异模态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7,31(6):1212-1222.
|
[15] |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6,64(2):345-356.
|
[16] | 任素玲 刘屹岷 吴国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3):329-340.
|
[17] | 朱洪岩 陈联寿.中低纬度环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暴雨特征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
[18] | 孙建华 赵思雄.登陆台风引发的暴雨过程之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
|
[19] | 孙建华 齐玉林 赵思雄."9608"号台风登陆北上引发北方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J].气象学报,2006,64(1):57-70.
|
[20] | 龚晓雪 赵思雄.麦莎台风登陆后能量过程与水汽供应的诊断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437-452.
|
[21] | 张庆云 彭京备.夏季东亚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
|
[22] | 黄荣辉 陈光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5):683-694.
|
[23] | 孙淑清 刘舸 张庆云.南半球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机理[J].大气科学,2007,31(6):1189-1200.
|
[24] |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
[25] | 王会军 郎咸梅 范可 等.关于2006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气候预测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2):133-137.
|
[26] | 王会军 范可 孙建奇 等.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变异和预测的若干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7,31(6):1076-1081.
|
[27] | 黄刚 周连童.青藏高原西侧绕流风系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58(2):316-330.
|
[28] | 黄刚.与华北干旱相关联的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现象[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270-279.
|
[29] | 周连童 黄荣辉.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1):1-13.
|
[30] | 孙永罡 白人海 谢安.中国东北地区干旱趋势的年代际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806-813.
|
[31] | 张庆云 陶诗言 陈烈庭.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J].气象学报,:.
|
[32] | 张琼 刘平 吴国雄.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大气科学,2003,27(6):992-1006.
|
[33] | 史芳斌 张方伟 万汉生.2001年长江流域干旱及成因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02,23(8):28-32.
|
[34] |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464-474.
|
[35] | 陈文 康丽华 王玎.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259-269.
|
[36] | 马柱国 邵丽娟.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30(3):464-474.
|
[37] | 张庆云 吕俊梅 杨莲梅 等.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J].大气科学,2007,31(6):1290-1300.
|
[38] | Li Chongyin, Long Zhenxia, Zhang Qingyun. Strong/weak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t- 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dv. Atmos. Sci. , 2001, 18:1146-1160.
|
[39] | 鲍明 黄荣辉.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06,30:1057-1067.
|
[40] | 吴国雄 张琼.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06-123.
|
[41] | 张琼 吴国雄.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J].气象学报,:.
|
[42] | 孙淑清 马淑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J].气象学报,:.
|
[43] | 张顺利 陶诗言.青藏高原对1998年长江流域天气异常的影响[J].气象学报,:.
|
[44] | 张庆云 陶诗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3,27(3):369-380.
|
[45] | 吴国雄 毛江玉 段安民 张琼.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J].气象学报,2004,62(5):528-540.
|
[46] | 李跃清.青藏高原上空环流变化与其东侧旱涝异常分析[J].大气科学,2000,58(4):470-476.
|
[47] | 陈烈庭.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在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1,25(2):184—192.
|
[48] | 杨莲梅 张庆云.夏季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异常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52-459.
|
[49] | 陶诗言 张庆云 等.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J].气象学报,:.
|
[50] | 徐海明 何金海 等.江淮入梅前后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高北跳西伸的可能机制[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3):317-326.
|
[51] | 张庆云 陶诗言 张顺利.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J].大气科学,2003,27(6):1018-1030.
|
[52] | 廖清海 高守亭 王会军 陶诗言.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4,47(1):10-18.
|
[53] | 赵兵科 姚秀萍 吴国雄.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05,29(5):775-776.
|
[54] | 陶诗言 卫捷.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北跳[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13-525.
|
[55] | 张庆云 金祖辉 彭京备.青藏高原对流时空变化与东亚环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30(5):802-812.
|
[56] | 张小玲 陶诗言 卫捷.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6):669-682.
|
[57] | 毛江玉 吴国雄.1991年江淮梅雨与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J].气象学报,2005,63(5):762-770.
|
[58] | 李曾中 钱伟海.1991年江淮暴雨与越赤道气流关系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
|
[59] | 陶诗言 卫捷.夏季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与季风涌的关系[J].气象,2007,待刊:.
|
[60] | 孙建华 赵思雄.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期环流演变的特殊性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3):291-306.
|
[61] | 张庆云 陶诗言.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气象学报,:.
|
[62] | 潘婕 布和朝鲁 纪立人 等.夏季欧亚中高纬环流持续异常事件的Rossby波传播特征[J].大气科学,2008,32(3):1-14.
|
[63] | 董海萍 赵思雄 曾庆存.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初夏强降水天气研究Ⅱ.2005与2001年5月云南旱涝成因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3):182-195.
|
[64] | 杨莲梅 张庆云.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异常与中国降水[J].大气科学,2007,31(4):586-595.
|
[65] | 冀春晓 陈联寿 赵放.登陆台风Matsa维持机理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6):888-895.
|
[66] | 于玉斌 杨昌贤 姚秀萍.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7,31(5):876-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