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3.03.07
Keywords: 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夏季降水
Abstract: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85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500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500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梅雨锋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References
[1] | 陶诗言、徐淑英,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流型的特征. 气象学报,1962,32,91~102.
|
[2] | 丁一汇等, 北半球夏季全球热带和副热带200hPa平均辐散场的研究, 气象学报,1987,45, 120~127.
|
[3] |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应用气象学报,1998, 9(增刊),16~23.
|
[4] | 黄荣辉、李维京,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对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 大气科学, 1988, 特刊,107~116.
|
[5] | 吴国雄、刘屹岷、刘平,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 I.尺度分析, 气象学报,1999, 57(3),257~263.
|
[6] | 刘屹岷、刘辉、刘平等,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 II.陆面感热加热与东太平洋副高,气象学报,1999, 57(4),385~396.
|
[7] |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气象学报,1962,32,1~18.
|
[8] | 陶诗言等,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106~123.
|
[9]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内变化的影响,大气科学,1994,18(4),456-465.
|
[10] | 徐予红、陶诗言,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与江淮流域梅雨期旱涝,灾害性气候的过程及诊断,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1~39.
|
[11] | 陶诗言、朱福康,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气象学报,1964,34,385~395.
|
[12] | 董步文、丑纪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季节变化的实况分析和理论模拟, 气象学报,1988, 46(3), 361~364.
|
[13] | 毕慕莹,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振荡, 气象学报,1989, 47, 468~474.
|
[14] | 廖荃荪、赵振国,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变化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长期天气预报和日地关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 131~139.
|
[15] | 喻世华、杨维武, 季节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诊断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1995, 11,214~230.
|
[16] | 张庆云、陶诗言,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气象学报,1999, 57(4):539~548.
|
[17] | 廖荃荪、赵振国, 东亚阻塞形势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长期天气预报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125~134.
|
[18] | 张庆云、陶诗言,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气象学报, 1998, 56(2), 199~211.
|
[19] | 黄士松、余志豪等,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气象学报,1961,31,339~35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