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气科学  1999 

副高北进过程的个例数值研究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99.03.05

Keywords: 副热带高压,增强北进,个例数值研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就一次出梅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过程,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副高北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在副高北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对应出梅时的环流形势,大气内部的动力调整过程具有使副高增强北进的趋势,是副高北进的主导因子。2)在3~5天时间尺度上,非绝热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总效应使副高减弱。就各非绝热因子而言,净辐射过程的总效应使副高减弱,不利副高北进;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有利副高的维持和增强,有利副高北进。就地区而言,南亚季风区加热具有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加热相同的作用,正的加热增强有利副高增强北进。

References

[1]  陈隆勋 朱乾根 等.东亚季风[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  杨修群 黄士松.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气象科学,1989,9(2):125-138,.
[3]  陶诗言 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hPa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J].气象学报,1964,34:385-395.
[4]  喻世华 赵库.西太副高异常进退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3,9:12-19.
[5]  喻世华.西太副高中期进退环流机制[J].海洋学报,1989,11:373-377.
[6]  钟中.东亚地区加热场对西太平洋副高东西进退影响的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1991,7:332-339.
[7]  李双林 张道民.IAP T42L9全球谱模式加热场的诊断[J].大气科学,1999,23(2):190-198,.
[8]  庄世宇,科学通报,1997年,42卷,2196页
[9]  张道民,Adv Atmos Sci,1995年,12卷,1期,67页
[10]  喻世华,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9卷,12页
[11]  Murakami T,Mon Wea Rev,1986年,114卷,1456页
[12]  林本达,大气科学,1981年,5卷,257页
[13]  陶诗言,气象学报,1964年,34卷,385页
[14]  黄仕松,气象学报,1962年,31卷,339页
[15]  庄世宇 纪立人.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J].科学通报,1997,42(20):2196-2199,.
[16]  黄仕松 余志豪.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2,31:339-359.
[17]  纪立人 陈嘉滨 等.一个包含非绝热物理过程的全球谱模式及其初步试验结果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7-40.
[18]  林本达 缪绵海.1977年出梅期间副高北跳过程的动力学分析[J].大气科学,1981,5:257-266.
[19]  郭其蕴 王继琴.中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比较研究[J].热带气象,1988,4:53-60.
[20]  李双林,大气科学,1999年,23卷,2期,191页
[21]  钟中,热带气象学报,1991年,7卷,332页
[22]  陈隆勋,东亚季风,1991年,31页
[23]  纪立人,一个包含非绝热物理过程的全球谱模式及其初步试验结果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成果汇编,1990年,27页
[24]  Huang Ronghui,Adv Atmos Sci,1989年,6卷,202页
[25]  喻世华,海洋学报,1989年,11卷,373页
[26]  杨修群,气象学报,1989年,9卷,125页
[27]  郭其蕴,热带气象学报,1988年,4卷,53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