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徐州――宿州弧形双冲――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
Keywords: 徐州-宿州地区弧形构造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
Abstract:
郯庐断裂西徐州--宿州地区存在丰一个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其东侧后缘为倾向腹地的双冲构造,前缘为背驭式的叠瓦扇。东西向的不老河断层和宿北断层将其分为具有不同发育特征的三段。这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斜冲对接过程中,由于双沟推覆体向NW的反向推力,由东向西间歇式跳跃发展而形成的。该构造后期还被前缘的反向断层,前渊的重力滑动构造和腹地的指状断陷盆地所复杂经。这是不同于Boyer和Elliott简单模式的一种
References
[1] | 王桂梁 燕守勋.鲁西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系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2,21(3):1-12,.
|
[2] | 曹代勇.安徽淮北煤田推覆构造中煤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研究[J].地质论评,1990,(4):333-340,.
|
[3] | 舒良树 吴俊奇.徐州――宿州地区平衡剖面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6,(4):373-378,.
|
[4] | 金维浚 王桂梁.徐州―宿州地区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3):283-290,.
|
[5] | 李桂春.论徐州弧的北界与找煤[J].地质论评,1995,41(6):509-516,.
|
[6] | 贾兆仁,江苏地质,1994年,18卷,3/4期,170页
|
[7] | 舒良树,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30卷,4期,638页
|
[8] | 徐树桐 陶正.再论徐(州)―淮(南)推覆体[J].地质论评,1993,39(5):395-403,T001.
|
[9] | 王桂梁,华北南部的逆冲推覆、伸展滑覆与重力滑动构造,1992年,33页
|
[10] | 李东平 江汉铨.蚌埠隆起的时代含义,演化历史与控煤作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1,3(4):1-6,11.
|
[11] | 林凡盛,江苏煤炭,1988年,1期,13页
|
[12] | 陈沪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9卷,3期,211页
|
[13] | 陈富伦,地质论评,1987年,33卷,2期,148页
|
[14] | 徐树桐,地质科学,1986年,21卷,4期,311页
|
[15] | 夏邦栋,构造地质论丛,1984年,3期,47页
|
[16] | 孙坦(译),地壳变形,1984年,124页
|
[17] | 王长海,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4期,16页
|
[18] | 马公伟.徐宿地区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讨论[J].江苏地质,1991,(1):28-31,.
|
[19] | 李万程.徐淮弧的成因与煤炭资源远景[J].中国煤田地质,1996,8(2):1-4,.
|
[20] | 徐树桐,中国东部徐淮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1993年,16页
|
[21] | 沈修志,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2年,4卷,4期,5页
|
[22] | 朱志澄,地球科学,1987年,12卷,5期,503页
|
[23] | 王永康,构造地质论丛,1987年,7期,54页
|
[24] | 马公伟,江苏地质,1987年,11卷,4期,12页
|
[25] | 徐树桐,科学通报,1987年,32卷,14期,1091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