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
[2] | 刘国惠 张寿广.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8-85.
|
[3] | 董树文 戴世坤.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J].科学通报,1993,38(6):542-545,.
|
[4] | 马宝林 张兆忠.大别山东段双变质带特征和古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10(2):19-28.
|
[5] | 张国伟 张宗清.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11(2):101-114,.
|
[6] | 张国伟 叶连俊 等.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组成、构造和演化特征.秦岭造山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121-138.
|
[7] | 张国伟.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48-56.
|
[8] | 候明金 汤家富 等.重新认识宿松群[J].安徽地质,1995,5(3):41-49.
|
[9] | 范国清.华北石炭纪海侵活动规律[J].中国区域地质,1991,(4):349-355,372.
|
[10] | 汤家富,安徽地质,1995年,5卷,3期,50页
|
[11] | 张本仁,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
|
[12] | 团体著者,湖北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
|
[13] |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1988年,48页
|
[14] | 孙枢,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年
|
[15] | 张本仁 骆庭川 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
[16] | 毕治国 李玉发.皖西白大山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4,4(1-2):135-140.
|
[17] | 陆光森 金福全 等.河南固始杨山组底砾岩中早古生代化石的新发现及其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9:13-19.
|
[18] | 张宗清 刘敦一 等.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
[19] | 孙枢 张国伟 等.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1-216.
|
[20] |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
[21] | 汤家富.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J].安徽地质,1995,5(3):50-59.
|
[22] | 胡受奚.华北与华南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以东秦岭-桐柏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
[23] | 候明金,安徽地质,1995年,5卷,3期,41页
|
[24] | 毕治国,安徽地质,1994年,4卷,1/2期,135页
|
[25] | 张宗清,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1994年
|
[26] | 刘国惠,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其变质演化,1993年
|
[27] |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91年,121页
|
[28] | 团体著者,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
|
[29] | 马宝林,地震地质,1988年,10卷,2期,19页
|
[30] | 胡受奚,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1988年
|
[31] | 陆光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9卷,1期,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