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1999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Keywords: 构造演化含油气性合肥盆地储层盖层油气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O3-D2)、(弧后)前陆盆地(D3-T1),再生前陆盆地(J-K1)及后继盆地(K2-E)等盆地发育阶段,并探讨该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构造的基本关系,认为印支期不整合面(侏罗系底)下伏的古生界

References

[1]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刘国惠 张寿广.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8-85.
[3]  董树文 戴世坤.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J].科学通报,1993,38(6):542-545,.
[4]  马宝林 张兆忠.大别山东段双变质带特征和古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10(2):19-28.
[5]  张国伟 张宗清.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11(2):101-114,.
[6]  张国伟 叶连俊 等.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组成、构造和演化特征.秦岭造山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121-138.
[7]  张国伟.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48-56.
[8]  候明金 汤家富 等.重新认识宿松群[J].安徽地质,1995,5(3):41-49.
[9]  范国清.华北石炭纪海侵活动规律[J].中国区域地质,1991,(4):349-355,372.
[10]  汤家富,安徽地质,1995年,5卷,3期,50页
[11]  张本仁,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
[12]  团体著者,湖北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
[13]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1988年,48页
[14]  孙枢,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年
[15]  张本仁 骆庭川 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16]  毕治国 李玉发.皖西白大山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4,4(1-2):135-140.
[17]  陆光森 金福全 等.河南固始杨山组底砾岩中早古生代化石的新发现及其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9:13-19.
[18]  张宗清 刘敦一 等.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9]  孙枢 张国伟 等.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1-216.
[20]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1]  汤家富.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J].安徽地质,1995,5(3):50-59.
[22]  胡受奚.华北与华南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以东秦岭-桐柏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3]  候明金,安徽地质,1995年,5卷,3期,41页
[24]  毕治国,安徽地质,1994年,4卷,1/2期,135页
[25]  张宗清,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1994年
[26]  刘国惠,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其变质演化,1993年
[27]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91年,121页
[28]  团体著者,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9年
[29]  马宝林,地震地质,1988年,10卷,2期,19页
[30]  胡受奚,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1988年
[31]  陆光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9卷,1期,13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