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01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 PP. 156-164

Keywords: 转换挤压构造带斜向会聚俯冲作用形成机制东昆仑地体会聚边界变形机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则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References

[1]  许荣华 Harris N B W.拉萨至格尔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青藏高原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82-302.
[2]  边千韬 李涤徽 等.青海省阿尼玛卿带布青山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态环境[J].地质学报,2001,75(1):45-55,.
[3]  许与琴 崔军文.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M].北京:冶金出版社,1995..
[4]  许志勤,地质矿产部八五深部重点项目报告,1997年
[5]  Li H B,Acta Geoscientia Sinica,1996年,专卷,16页
[6]  Zhao Guoguang,Continental Dynamics,1996年,1卷,1期,30页
[7]  Yang J S,Tectonophysics,1996年,258卷,215页
[8]  JT,1:5万德尔尼幅地质图,1995年
[9]  许志琴,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1995年
[10]  姜春发,昆仑开合构造,1992年
[11]  许荣华,拉萨至格尔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青藏高原地质演化,1990年,282页
[12]  JT,1:20万纳赤台幅地质图,1982年
[13]  姜春发.昆仑开合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5-174.
[14]  许志琴 杨经绥 等.阿尼玛卿缝合带及“俯冲-碰撞”动力学.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85-189.
[15]  李海兵 许志琴 等.东昆仑地区三叠纪以来的构造变形及缩短机制.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文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16]  Van Der,Geology,1998年,26卷,8期,695页
[17]  Yang J S,The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1996年
[18]  Li H B,Continental Dynamics,1996年,1卷,2期,146页
[19]  许志琴,蛇绿岩怀地球动力学研究,1996年,185页
[20]  李海兵,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21]  JT,1:5万德尔尼幅地质图,1995年
[22]  李海兵,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2年
[23]  JT,1:20万玛积雪山幅地质图,1986年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