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发现典型超高压矿物――柯石英
, PP. 175-179
Keywords: 超高压变质带柯石英柴达木盆地榴辉岩早古生代包裹体
Abstract:
从都兰北带榴辉岩的片麻岩围岩的锆石中发现了柯石英包裹体和石墨包裹体,说明该超高压带的峰期变质作用已达柯石英稳定区间(>2.8GPa)但小于金刚石的稳定区间(<3.5GPa),从而确定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作用和陆-陆碰撞作用,为中国中部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早古生代(大致500-4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推断提供了新的关键性证据。
References
[1] | 杨经绥 许志琴.我国西部柴北缘地区发现榴辉岩[J].科学通报,1998,43(14):1544-1549,.
|
[2] | 简平 杨巍然.大别山西部熊店加里东期榴辉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证据[J].地质学报,1997,71(2):133-141.
|
[3] | 张泽明 游振东.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1995,69(4):306-325,.
|
[4] | 胡能高 徐柏青.北秦岭造山带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19(1):7-13,.
|
[5] | 王云山 陈基娘.青海省及毗邻地区变质地带与变质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213-220.
|
[6] | 杨建军 朱红 等.柴达木北缘石榴子石橄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2):97-104.
|
[7] | 张建新 张泽明 等.阿尔金构造带西段榴辉岩的Sm-Nd及U-Pb年龄[J].科学通报,1999,44:1109-1112.
|
[8] | 张建新 杨经绥 等.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29(3):217-222.
|
[9] | 简平 杨巍然.大别山西部熊店加里东期榴辉岩――同位纱地质年代学的证据[J].地质学报,1997,71(2):133-141,.
|
[10] | 刘福来,科学通报,2001年,46卷,241页
|
[11] | Yang Jingsui,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年,74卷,2期,156页
|
[12] | Yang Jingsui,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年,7卷,增,241页
|
[13] | Yang J S,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2000年,43卷,142页
|
[14] | Zhang Jianx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年,44卷,24期,2256页
|
[15] | 魏春景,科学通报,1999年,44卷,1882页
|
[16] | 张建新,科学通报,1999年,44卷,1109页
|
[17] | 杨经绥,科学通报,1998年,43卷,1544页
|
[18] | Yang J J,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1994年,13卷,97页
|
[19] | 王云山,青海省及毗邻地区变质地带与变质作用,1987年,213页
|
[20] | 张雪亭 吕惠庆.柴北缘造山带沙柳河地区榴辉岩相高压变质岩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青海地质,1999,8(2):1-13,.
|
[21] | 许志琴 杨经绥.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J].地质学报,1999,73(3):193-205,.
|
[22] | 刘良 车自成.阿尔金山西段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6,41(16):1485-1488,.
|
[23] | 杨建军 邓晋福.柴达木北缘石榴石橄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2):97-105,.
|
[24] | 张泽明 游振东 等.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1995,69(4):306-325.
|
[25] | 刘福来 Maruyama.,s.中国苏北预先导孔CCSD―PP2片麻岩石锆石的矿物包裹体及其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1,46(3):241-246,.
|
[26] | 魏春景 吴玉新 等.河南桐柏地区榴辉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9,44:1882-1885.
|
[27] | 杨经绥 许志琴 等.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试论我国中央造山带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分布及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0,74(2):156-158.
|
[28] | 杨经绥 Joliv.,M.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J].地质学报,2000,74(2):156-168,.
|
[29] | 徐树桐 苏文.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岩相学特征[J].科学通报,1999,44(13):1452-1456,.
|
[30] | Zhang Jianxin,Geochemica,2000年,29卷,3期,217页
|
[31] | Ye K,Lithos,2000年,52卷,1/4期,157页
|
[32] | 徐树桐,科学通报,1999年,44卷,1452页
|
[33] | Yang Jingsu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年,43卷,1755页
|
[34] | 刘良,科学通报,1996年,41卷,1485页
|
[35] | 张建新 杨经绥.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 …[J].地球化学,2000,29(3):217-22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