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克政 漆家福 等.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
[2] | 刘和甫 夏义平.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6(3):121-132,.
|
[3] | 张家声.造山后伸展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J].地学前缘,1995,2(1):67-84,.
|
[4] | 卢造勋 夏怀宽.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38-40.
|
[5] | 刘东生.中国的黄土堆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41-172.
|
[6] | 杨志华 张传林 等.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6(4):273-281.
|
[7] | 陈茅南.泥河湾层的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24-135.
|
[8] | 程绍平 冉勇康.滹沱河太行山山峡段河流阶地和第四纪构造运动[J].地震地质,1981,3(7):30-39.
|
[9] | 丁桂道 马宗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耦合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364-372.
|
[10] | 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翟光明.华北油田.中国石油地质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
[11] | 梁鸿德 陈文寄.辽河断陷火山岩地质年龄及地层时代[J].石油学报,1992,13(2):35-41,.
|
[12] | 刘和甫 梁慧让 等.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J].地球科学,1994,19(6):727-741.
|
[13] | 刘少峰 李思田.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J].地质学报,1996,70(1):12-22,.
|
[14] | 马杏垣 刘和甫 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隙作用和伸展构造[J].地质学报,1983,57(1):22-32.
|
[15] | 马杏垣 刘昌铨 等.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
[16] | 漆家福 陈发景.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隙盆地的构造解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
[17] | 吴忱.太行山东麓唐河中、下游河谷地貌与新构造运动.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54-161.
|
[18] | 徐杰.华北平原新生代裂谷盆地区的伸展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M].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6..
|
[19] | 徐杰 宋长青.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特征[J].地震地质,1999,21(4):289-300,.
|
[20] | 张进江 郑亚东.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6,15(3):26-34,.
|
[21] | 陈克玫,华北及江淮深层构造的地质研究,1999年
|
[22] | 刘少峰,地质学报,1997年,60卷,1期,12页
|
[23] | 陆克政,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1997年
|
[24] | 张进江,地质科学情报,1996年,15卷,3期,26页
|
[25] | 漆家福,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构造解析,1995年
|
[26] | 孙武城,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1992年
|
[27] | 王慧芬,地球化学,1988年,1期,1页
|
[28] | JT,中国石油地质志,1988年
|
[29] | 马杏垣,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及说明书,1986年
|
[30] | 叶伯丹,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4,1986年,22页
|
[31] | 徐杰,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
|
[32] | 吴忱,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4年,154页
|
[33] | 马杏垣,地质学报,1983年,57卷,1期,22页
|
[34] | JT,全国同位素年龄数据汇编.3,1983年,16页
|
[35] | 程绍平,地震地质,1981年,3卷,7期,30页
|
[36] | 刘东生,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年
|
[37] | 杨志华 张传林.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6(4):273-282,.
|
[38] | 刘和甫 夏义平 等.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连锁断滑系统.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29-40.
|
[39] | 陈望和 倪明云 等.河北第四纪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25-26.
|
[40] | 孙武城.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41] | 刘和甫 梁慧社.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质学报,1994,68(2):101-118,.
|
[42] | 马杏垣.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J].地质学报,1984,3:.
|
[43] | 叶伯丹 申永治 等.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第四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
[44] | 陈昌明 朱夏 等.第三纪渤海裂谷系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4-120.
|
[45] | 《地质词典》编辑小组.全国同位素年龄数据汇编(第三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6-250.
|
[46]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河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新构造图及说明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5..
|
[47] | 刘和甫 夏义平 等.走滑造山带与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6(3):121-132.
|
[48] | 刘少峰 马宗晋 等.论造山带与盆地演化的耦合与非耦合关系--以秦岭及其旁侧盆地为例.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356-363.
|
[49] | 马杏垣.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及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
[50] | 王慧芬 杨学昌 等.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K-Ar年代学及其演化[J].地球化学,1988(1):1-12.
|
[51] | 吴忱 马永红 等.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52] | 徐杰 高战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J].地震地质,2000,22(2):111-122,.
|
[53] | 易明初 李晓.燕山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及现今地壳稳定性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35-72.
|
[54] | Yang Z H,Science Forontiers,1999年,6卷,4期,273页
|
[55] | 丁桂道,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1999年,364页
|
[56] | 刘和甫,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1999年,29页
|
[57] | 刘少峰,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1999年,356页
|
[58] | 吴忱,华北地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1999年
|
[59] | Liu S F,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1996年,9卷,3期,233页
|
[60] | 殷秀华,中国东部地壳厚度分布图,1995年
|
[61] | 刘和甫,地球科学,1994年,19卷,16期,727页
|
[62] | 卢造勋,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1992年
|
[63] | 马杏垣,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1991年
|
[64] | 易明初,燕山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及现今地壳稳定性研究,1991年,35页
|
[65] | 陈茅南,泥河湾层的研究,1988年,124页
|
[66] | 陈望和,河北第四纪地质,1987年
|
[67] | JT,河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新构造图及说明书,1985年
|
[68] | 马杏垣,地质学报,1984年,58卷,3期,205页
|
[69] | JT,翼中坳陷下第三系沉积相研究,1983年
|
[70] | 陈昌明,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1983年,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