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01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新观察

Keywords: 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动物胚胎化石库微体化石刺疑源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我国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微体化石。对于它们的生物亲缘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动植物之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2、4、8、16等几何级数增长的细胞特征,根据化石的大小、细胞排列方式和表面纹饰可与现生甲壳类动物的胚胎比较,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运动胚胎化石,但另一些学者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不是动物胚胎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同时结合相同层位岩石薄片所发现的大量同类化石微细结构的对比。特别是把磷块岩中的化石与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不同门类,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的晚新元古代磷酸盐化的化石库。

References

[1]  陈孟莪 萧宗正.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J].古生物学报,1992,31(5):513-529,.
[2]  陈孟莪 萧宗正.试论宏体植物的早期演化[J].地质科学,2000,35(1):1-15,T003.
[3]  陈孟莪 肖宗正 等.晚震旦世的特种生物群--庙河生物群新知[J].古生物学报,1994,33(4):319-403.
[4]  肖书海 诺尔.安.Wengania globosa在陕西勉县茶店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发现[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3):259-266,.
[5]  薛耀松 唐天福 等.贵州瓮安--开阳地区陡山沱期含磷岩系的大型球形绿藻化石[J].古生物学报,1995,34(6):688-706.
[6]  尹崇玉 刘桂芝.湖北震旦纪的微古植物.湖北震旦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91-100,170-180.
[7]  尹磊明 薛耀松.中国南方末元古宙陡山沱组中的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3):267-274,.
[8]  薛耀松 唐天福.贵州瓮安―开阳地区陡山沱期含磷岩系的大型球形绿藻化石[J].古生物学报,1995,34(6):688-706,.
[9]  Xiao S H,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0年,74卷,5期,767页
[10]  Xiao S H,Lethaia,1999年,32卷,219页
[11]  尹磊明,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年,16卷,267页
[12]  Zhang Y,Journal of Palaeontology,1998年,72卷,4期,1页
[13]  Xiao S H,Nature,1998年,391卷,553页
[14]  Li C W,Science,1998年,282卷,1783页
[15]  Li G X,Palaeoworld.N,1997年,7卷,29页
[16]  Li C W,Science,1997年,279卷,879页
[17]  陈孟莪,古生物学报,1994年,33卷,4期,319页
[18]  Zhang Y,Lethaia,1992年,25卷,1页
[19]  尹崇玉,湖北震旦纪的微古植物,1988年,90页
[20]  陈孟莪,地质科学,1986年,1期,46页
[21]  尹崇玉,古生物学
[22]  陈孟莪 肖宗正.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现宏体化石[J].地质科学,1991,(4):317-324,T006.
[23]  薛耀松 唐天福.贵州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具骨骼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古生物学报,1992,31(5):530-539,.
[24]  陈孟莪 刘魁梧.晚震旦世陵山沱期磷块岩中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学,1986(1):46-53.
[25]  丁连芳 李勇 等.震旦纪庙河生物群[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21.
[26]  肖书海 诺尔.,安.是胚胎还是藻类?:兼答薛耀松,周传明,唐天福先生[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3):313-323,.
[27]  薛耀松 周传明 等.“动物胚胎”--对瓮安地区陡山沱组微体化石的错误解释[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1):1-4.
[28]  秀磊明 李再平.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10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1-108.
[29]  朱为庆 陈孟莪.峡东地区上震旦统宏体化石藻类的发现[J].植物学报,1984,26(5):558-560.
[30]  薛耀松 周传明.“动物胚胎”――对瓮安地区陆山沱组微体化石的错误解释[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1):1-4,.
[31]  Yin Chongyu,Continental Dynamics,1999年,4卷,2期,1页
[32]  Yuan X,Alcheringa,1998年,22卷,189页
[33]  Xiao S H,Journal of Paleontology,1998年,72卷,1072页
[34]  Zhang Y,Science,1998年,282卷,1783页
[35]  Bengtson S,Science,1997年,277卷,5332期,1645页
[36]  丁连芒,震旦纪庙河生物群,1996年,1页
[37]  Yin Leiming,Chinese J Bot,1993年,5卷,2期,168页
[38]  Zhang Yun,Lethaia,1989年,22卷,113页
[39]  朱为庆,植物学报,1984年,26卷,5期,558页
[40]  尹磊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1978年,10卷,41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