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盆地瘭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 PP. 250-258
Keywords: 沉积盆地青藏高原隆升新生代可可西里盆地年代地质学地质构造
Abstract: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有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笥特征、沉环境和古水流变化综合对比研究,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约56Ma至约16Ma)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其中在30Ma至约23Ma期间盆地经历抬升变形,没有沉积作用发生。结果显示,前6个阶段(约56Ma至30Ma),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北、向东迁移,盆地南缘和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而且在晚渐新世发生强烈南北向地壳缩短,反映青藏高原腹地早期隆升过程中依靠南北向地壳缩短和北东向逆冲扩展作用来实现的。在早中新世(约23Ma至约16Ma),盆地沉积物遭受低度变形,表明此期间高原以差异隆升为主。
References
[1] | 高锐 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J].地质论评,1998,44(4):389-395.
|
[2] | 王成善 刘志飞.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1):1-7,.
|
[3] | 杨振宇.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8,72(2):112-125,.
|
[4] | 尹集祥 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拉萨至格尔木的区域地层.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48.
|
[5] | 刘志飞.青藏高原腹地第三纪沉积与高原隆升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M].成都理工学院,1999..
|
[6] | 郑健康.青海可可西里及邻区地质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
[7] | 刘志飞,沉积学报,2001年,19卷,1期,20页
|
[8] | Yi H,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年,74卷,827页
|
[9] | 刘志飞,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
[10] | 高锐,地质论评,1998年,44卷,389页
|
[11] | JT,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年
|
[12] | 尹集祥,青藏高原地质演化,1990年,1页
|
[13] |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8-20.
|
[14] | 刘志飞 王成善.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沉积环境分析及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18(3):355-361,.
|
[15] | Coward W P 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拉萨至格尔木的构造.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21-347.
|
[16] | 刘志飞 王成善.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风火山群沉积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2001,19(1):28-36,.
|
[17] | Liu Z,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年,18卷,3期,355页
|
[18] | Liu Z,Am Assoc Pet Geol Bull,1999年,83卷,1890页
|
[19] | Chang S,Nature,1998年,394卷,769页
|
[20] | 张以--,青海可可西里及邻区地质概论,1994年
|
[21] | Coward W P,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1990年,321页
|
[22] | Coward W P,青藏高原地质演化,1990年,321页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