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 PP. 1104-1109
Keywords: 西宁盆地 ,车头沟组 ,木化石 ,首次发现 ,早中新世
Abstract:
首次在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发现原始埋藏的钙质木化石不仅填补了植物大化石缺失的历史,同时对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植物生态环境演化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木化石埋藏特征、层位地层岩性和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其为近水河岸生长的成年乔木化石,株距3-8米不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植物群落,后期由于附近山地的隆起和该区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植物遭受掩埋后经过石膏的交代作用进而形成硫酸钙质化石,说明该地区气候从中新世早中期开始恶化加剧。
References
[1] 吴珍汉,吴中海,叶培盛,胡道功,彭华.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J]中国地质, 2006,(05).
[2] 刘东生,郑绵平,郭正堂.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J]第四纪研究, 1998,(03).
[3] 张仲石,郭正堂. 根据地质记录恢复渐新世和中新世不同时期环境空间特征及其意义[J]第四纪研究, 2005,(04).
[4] 安芷生,张培震,王二七,王苏民,强小科,李力,宋友桂,常宏,刘晓东,周卫健,刘卫国,曹军骥,李小强,沈吉,刘禹,艾莉.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J]第四纪研究, 2006,(05).
[5] 方小敏,宋春晖,戴霜,朱迎堂,高军平,张伟林.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J]地学前缘, 2007,(01).
[6] 武力超,岳乐平,王建其,F.Heller,邓涛. 新近系谢家阶层型剖面古地磁年代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 2006,(01).
[7] 孙秀玉,赵英娘,何卓生. 青海西宁-民和盆地渐新世至中新世孢粉组合[J]地质论评, 1984,(03).
[8] 宋春晖,方小敏,李吉均,高军平,孙东,聂军胜,颜茂都. 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J]地质论评, 2003,(04).
[9]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叶培盛,周春景.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J]地质学报, 2007,(05).
[10] 李传夔,邱铸鼎. 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0,(03).
[11] 邱铸鼎,李传夔,王士阶. 青海西宁盆地中新世哺乳动物[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1,(02).
[12] 李传夔,邱铸鼎,王士阶. 青海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性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1,(04).
[13] 童永生,郑绍华,邱铸鼎. 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区系演变[J]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6,(03).
[14] 刘耕武. 我国北方晚第三纪孢粉序列[J]古生物学报, 1988,(01).
[15] 钟大赉,丁林.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04).
[16] 施雅风,汤懋苍,马玉贞. 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03).
[17] 邱铸鼎,李传夔. 中国哺乳动物区系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抬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09).
[18] 孙秀玉,赵英娘,何卓生. 西宁―民和盆地晚白垩世―老第三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地层时代、古植被、古气候的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 1980,(04).
[19] Sun X J,Wang P X. How old is the Asian monsoon?Palaeobo-tanical constraints from China[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5,222:181-222.
[20] Dai S,Fang X M,Guillaume D N,et al. Magnetostratigraphyof Cenozoic sedi ments from the Xining Basin:Tectonici mplications for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Geophy.Res.2006,111:B1110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