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09 

中国煤层气盆地改造作用及其类型分析

, PP. 868-874

Keywords: 煤层气盆地,改造作用,改造类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内容提要:从煤层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入手,在研究聚煤盆地的后期改造特征基础上,将煤层气盆地定义为“具有工业价值煤层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含煤盆地”。煤层气盆地改造是剥蚀、埋藏、断褶、断块、热力和流体等六种改造作用单一或复合作用的结果,据改造作用可将煤层气盆地划分为单一改造作用型和复合改造作用型2大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4种单一改造作用亚型和14种复合改造作用亚型。

References

[1]  高长林,叶德燎,钱一雄,残余盆地和残留盆地及其油气前景,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2002.
[2]  高瑞祺,赵政璋,中国油气新区勘探,第七卷:中国煤层气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  黄怀曾,朱英,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4]  李明潮,张五济,中国主要煤田浅层煤层气,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5]  刘池洋,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4).
[6]  刘池洋.孙海山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J].-新疆石油地质1999(2)
[7]  刘池洋 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 [J].-地学前缘2005(3)
[8]  刘和甫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J].-现代地质1992(4)
[9]  刘晓祥,刘池阳,赵重远,盆地后期改造阶段与应力场演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3).
[10]  莽东鸿,杨丙中,林增品,中国煤炭资源丛书之三:中国煤盆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1]  毛节毕,许惠龙,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  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煤成气地质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13]  秦勇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 [J].-高校地质学报2003(3)
[14]  孙万禄,中国煤层气盆地,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15]  王定一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1)
[16]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J].-天然气工业2004(5)
[17]  王一兵.田文广.李五忠.赵庆波.田立志 中国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探讨 [J].-地质通报2006(9)
[18]  叶连俊,孙枢,沉积盆地的分类,石油学报,1980(3).
[19]  张德民,林大杨,我国煤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与煤层气开发潜力,中国煤田地质,1998(z).
[20]  张泓.王绳祖.彭格林.晋香兰.李贵红.郑玉柱.李玉林 淮南煤田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机制与地质模型研究 [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4)
[21]  张虎权.王廷栋.卫平生.张景廉 煤层气成因研究 [J].-石油学报2007(2)
[22]  张建博,中国煤层气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3]  张抗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1)
[24]  张新民,张遂安,钟灵文,中国的煤层甲烷,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5]  张新民.李建武.韩保山.董敏涛 淮南煤田煤层气藏划分及形成机制 [J].-科学通报2005(z1)
[26]  张新民,庄军,张遂安,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7]  张一伟,陈发景,陆克政,中国含气(油)盆地的构造格架和成因类型,中国科学(D辑),1996(6).
[28]  张子敏,张玉贵,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9]  赵靖舟.时保宏 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 [J].-天然气工业2005(1)
[30]  赵庆波,李五忠,孙粉锦,中国煤层气分布特征及高产富集因素,石油学报,1997(4).
[31]  赵庆波,李五忠,王一兵,中国煤层气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2]  赵重远,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及其赋存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3]  赵重远.周立发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1)
[34]  周玉琦,易荣龙,舒文培,中国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5]  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报告,2007.
[36]  崔思华.彭秀丽.鲜保安.姜红军 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J].-天然气工业2004(5)
[37]  刘池洋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1)
[38]  王英民,钱奕中,残余盆地的特征及其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海相油气地质,1996(1).
[39]  杨起,韩德磬,中国煤田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40]  杨起,中国煤变质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1]  叶建平,岳魏,秦勇,中国煤层气聚集区带划分,天然气工业,1999(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