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09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各种成因气贡献

, PP. 579-589

Keywords: 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无机成因烷烃气,数学模拟计算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首次发现以腐泥型气为主的有机成因天然气,不同地区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各种成因气的贡献成为研究重点。采集徐家围子断陷29口井35件深层天然气和26口井33件深层烃源岩样品,采用组分碳同位素和轻烃指纹色谱方法分析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实验研究认为深层天然气主要为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3种成因组成的混合气,无机成因烷烃气的贡献较小。首次提出了多种有机成因类型天然气贡献定量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乙烷碳同位素和甲基环己烷指数、环己烷指数、脂烃族参数5个成因类型指标,确定了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的5个成因类型指标端元值,利用天然气的混合配比性建立成因类型指标地球化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数学模拟方法建立计算模板,首次定量测试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样品中3种有机成因气的定量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除昌德气藏芳深1井、芳深2井有机深源气贡献为81%外,其他井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平均贡献分别为62.45%、25.51%、12.02%;不同地区及井段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贡献有差别,升平―汪家屯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61.63%、20.94%、17.29%,昌德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73.74%、14.48%、11.77%,兴城―徐东地区及断陷中东部平均贡献分别为51.98%、40.99%、7.01%。从断陷北部到中部即从升平―汪家屯、昌德到兴城―徐东地区有机深源气贡献减少、腐泥型气贡献增大,部分井段腐泥型气贡献超过43%且为主要贡献,个别井段腐泥型气贡献最大达74%,与断陷中东部烃源岩Ⅱ型有机质相对发育及断陷地层地质特征相吻合,呈现主要来源于下伏气源岩和天然气藏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源岩控型成藏特征。

References

[1]  程付启 金强.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J].沉积学报,2005,23(3):554―558.
[2]  戴金星.概论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成因问题[J].天然气工业,:.
[3]  廖永胜 曾辛英.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天然气中氢碳氧同位素制样方法,SY5238―9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4.
[4]  刘德汉 付金华 郑聪斌 肖贤明 米敬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烃性能与中部长庆气田气源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4,78(4):542-550.
[5]  刘文汇 刘全有 等.天然气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取及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
[6]  钱志浩.石油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新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7]  沈立成 袁道先 丁悌平 等.中国西南地区CO2释放点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构造成因[J].地质学报,2007,81(4):475-487.
[8]  沈平 等.气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其机理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5-122.
[9]  宋岩 徐永昌.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鉴别[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24-29.
[10]  王先彬 郭占谦.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J].科学通报,:.
[11]  夏新宇 赵林 戴金星 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例[J].沉积学报,1998,16(3):75-78.
[12]  徐永昌.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95-302.
[13]  杨峰平 王玉华 杨步增.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系统成藏史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6):621-626.
[14]  张居和 李景坤.根据天然气重烃分析对比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气[J].地质地球化学,:.
[15]  张居和 李景坤 闫燕.徐深1井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各类气源岩的贡献[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501-504.
[16]  张居和 冯子辉 方伟.合采井储气分层产能测试及动态监测天然气烃指纹色谱方法[J].自然科学进展,2006a,16(12):1591-1597.
[17]  张居和 冯子辉 霍秋立 等.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定量测试轻烃指纹技术[J].石油学报,2006,27(增刊):71-75.
[18]  张居和 李景坤 霍秋立.松辽盆地三站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烃源岩产气贡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6):837-841.
[19]  张义刚.判别天然气的碳同位素方法[A].有机地球地球化学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0]  张义纲.天然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78-81.
[21]  Jenden P D, Hilton D R. 1993. The future of energy gases. USGS Workshop(OCT 1992), 31-56.
[22]  李景坤.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地化特征及勘探新领域研究[Z].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7.
[23]  李景坤.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Z].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3.
[24]  高瑞祺 程学儒 文亨范 等.松辽盆地北部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地化特征和早期资源评价[Z].大庆油田研究院,1989.
[25]  高瑞祺.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Z].大庆石油管理局,1990.
[26]  高瑞祺.大庆探区油气勘探新进展[Z].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
[27]  冯子辉.松辽盆地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油气运移定量研究[Z].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
[28]  李景坤.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Z].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7.
[29]  冯子辉.油气成藏分析测试技术研究[Z].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4.
[30]  冉清昌.松辽盆地深部地质与深部油气资源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R].,2001.
[31]  戴金星.各类烷烃气的鉴别[J].中国科学:B辑,:.
[32]  戴金星.利用轻烃鉴别煤成气和腐泥型气[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a,20(5):26-32.
[33]  戴金星.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征和各类天然气鉴别[J].天然气地球科学,:.
[34]  戴金星 石昕 等.无机成因油气论和无机成因的气田(藏)概略[J].石油学报,:.
[35]  冯子辉 李永康.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运移方式及其展布特征[J].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17(3):1-3.
[36]  傅宁.崖13―1气田混合气混合体积比例计算[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37]  高瑞祺 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8]  高先志.利用甲烷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的混合体积[J].沉积学报,:.
[39]  郭占谦 王先彬.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探讨[J].中国科学:B辑,:.
[40]  郭占谦 王先彬.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成藏特征[J].中国科学:D辑,:.
[41]  郭占谦 王先彬 等.松辽盆地无机成因气藏模式[J].天然气工业,2000,6(20):30-33.
[42]  黄飞 辛茂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SY/T5735―1995[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3-16.
[43]  黄海平.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同位素倒转现象研究[J].地球科学,2000,25(6):617-623.
[44]  金强 程付启 刘文汇.混源气藏及混源比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2):22-24.
[45]  李景坤 刘伟 宋兰斌 张居和 周玉凯.天然气混合比例研究新方法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3):14-16.
[46]  李贤庆 胡国艺 等.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气源研究[J].现代地质,2002,6(2):191-198.
[47]  廖永胜.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和沉积有机质的氢碳同位素分析方法,SY5239―9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