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09 

鄂尔多斯盆地铀富集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 PP. 158-165

Keywords: 鄂尔多斯盆地,铀富集,影响因素,断裂,有机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主要富集于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地层,天然气主要为下古生界气藏,煤主要赋存于石炭系至侏罗系诸多地层。收集到的地质、测井资料和岩芯分析资料表明铀赋存于盆地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铀在盆地深部和浅部地层赋存特征不同,深部地层的高自然伽马异常与铀丰度相关性显著。断裂构造存在证据和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发育,且对铀元素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盆地历经的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变迁决定了多种矿产的赋存特征,盆地中油、气、煤对铀富集分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盆地内有机质丰度与铀异常关系密切。

References

[1]  戴金星 夏新宇.长庆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气源研究[J].地学前缘,:.
[2]  狄永强.试论鄂尔多斯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铀矿地质,2002,18(6):340-347.
[3]  刘池洋.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4-138.
[4]  刘德汉 付金华 郑聪斌 肖贤明 米敬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烃性能与中部长庆气田气源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4,78(4):542-550.
[5]  柳益群 冯乔 杨仁超 等.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因探讨[J].地质学报,2006,80(5):761-767.
[6]  苗建宇 赵建设 李文厚 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6):771-776.
[7]  孙晔 李子颖 肖新建 侯高文.油气圈闭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关系探讨[J].铀矿地质,2004,20(6):342-343.
[8]  妥进才 张明峰 王先彬.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铀矿区沉积有机质中脂肪酸甲酯的检出及意义[J].沉积学报,2006,24(3):432-439.
[9]  姚宗惠 张明山 曾令邦 王润生 何天翼.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断裂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
[10]  叶发旺 刘德长 黄贤芳 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的后遥感应用技术研究[J].油矿地质,2006,22(3):182-189.
[11]  张航松 汤达桢 李丹梅 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复杂断块区构造控气作用[J].中国煤层气,2006,3(1):28-32.
[12]  张金亮 常象春.深盆气地质理论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85-91.
[13]  张景廉 王新民.深大断裂与大气田的关系[J].天然气地球科学,:.
[14]  张祖还.铀地球化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160-166.
[15]  赵红格 刘池洋 王峰 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76-178.
[16]  赵宏刚 欧光习.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与砂岩型铀成矿[J].铀矿地质,2006,22(3):136-142.
[17]  冯乔,张小莉,王云鹏,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748-752.
[18]  韩宗元 苗建宇 布占琦 等.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J].现代地质,2007,21(3):532-537.
[19]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63-165.
[20]  江为为 郝天珧.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
[21]  李荣西 赫英 李金保 等.东胜铀矿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研究[J].地质学报,2006,80(5):753-760.
[22]  林潼 罗静兰 刘小洪 等.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包裹体特征与铀矿成因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5):72-78.
[23]  刘池阳 赵红格 谭成仟 等.多种能源矿产赋存与盆地成藏(矿)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31-142.
[24]  潘爱芳 马润勇 黎荣剑.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8-49,150-151.
[25]  屈健鹏 朱佐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定边―景泰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8,20(2):70~75.
[26]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7]  王贵玲 刘志明 蔺文静.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J].地质学报,2004,78(1):600-611.
[28]  王金产.陕甘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研究[J].铀矿地质,1998,14(6):330-337.
[29]  王靖华 吴汉宁 赵希刚 柏冠军.利用重力资料识别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1):14-17.
[30]  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254-258.
[31]  夏毓亮 林锦荣 刘汉彬 范光 侯艳先.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J].铀矿地质,:.
[32]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3-38.
[33]  赵文智 胡素云 汪泽成 董大忠.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5):1―5.
[34]  郑松 陶伟 袁玉松 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440-446.
[35]  朱西养 汪云亮 王志畅 张成江 刘建华.东胜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2003,31(2):39-4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