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华北断陷盆地热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Keywords: 地热场盆地断陷形成机制
Abstract:
地热场主要受基底凸凹相间的地质构造格局控制,具有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特点。在凸起区盖层地温梯度G和大地热流值Q均较高,一般G=3.5―5.0℃/100m,Q=63―84mW/m~2;而凹陷区则较低,G=2.7―3.5℃/100m,Q=46―59mW/m~2。全区=3.58℃/100m,=61.5±13.4mW/m~2,这说明全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值和局部热异常。地热场数学模拟结果和实测地热资料对比,相符较好。构造单元的地热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壳浅部岩石热性质在横向上及纵向上的不均一,地壳深部较均一的热流在向上传导过程中,于地壳表部再分配的结果。
References
[1] | 陈墨香,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87年,1期,155页
|
[2] | 杨淑贞,岩石学报,1986年,2卷,3期,83页
|
[3] | 陈墨香,地球科学,1985年,10卷,1期,83页
|
[4] | 陈墨香,地质科学,1984年,4期,392页
|
[5] | 樊志成,地质科学,1984年,3期,297页
|
[6] | 王尚文,中国石油地质学,1983年
|
[7] | 陈墨香,地质科学,1982年,3期,239页
|
[8] | 张菊明,地质科学,1982年,3期,315页
|
[9] | 团体著者,潜山油气藏,1982年
|
[10] | 陈墨香,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研成果选集.1,1982年
|
[11] | 团体著者,地震学报,1979年,1卷,1期,91页
|
[12] | 杨淑贞,地质科学,1987年,2期,188页
|
[13] | 汪集--,地质科学,1986年,1期,16页
|
[14] | 张菊明,有限元法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1986年
|
[15] | 汪集--,科学通报,1985年,30卷,13期,1008页
|
[16] | 熊亮萍,地质科学,1984年,4期,445页
|
[17] | 熊亮萍,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25卷,增刊,448页
|
[18] | 陈墨香,华北地热,1982年
|
[19] | 杨淑贞,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质科研成果选集.1,1982年
|
[20] | 陈昌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研成果选集.1,1982年
|
[21] | 邓孝,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研成果选集.1,1982年
|
[22] | 团体著者,矿山地热概论,1981年
|
[23] | 张文佑,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
|
[24] | 沈显杰,地震学报,1979年,1卷,1期,82页
|
[25] | 团体著者,地热研究论文集,1978年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