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1991 

大别山北麓有石炭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Keywords: 石炭纪地层大地构造大别山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References

[1]  李曙光 张宗清.大别山北翼大别群中C型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1989,34(7):522-525,.
[2]  Ma W,J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1989年,3卷,1/4期,77页
[3]  李曙光,中国科学.B,1989年,34卷,3期,312页
[4]  贾承造,东秦岭板块构造,1988年
[5]  许志琴,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变形、演化及板块动力学,1988年
[6]  Zhao X,Nature,1987年,327卷,141页
[7]  林金录,地质科学,1987年,4期,306页
[8]  陆光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9卷,13页
[9]  杨式溥,1986年
[10]  安太庠,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论文选集,1984年
[11]  仇甘霖,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2期,47页
[12]  叶连俊,华北地台沉积建造,1983年
[13]  石铨曾,地震地质,1982年,4卷,1期,11页
[14]  丁培榛,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2年,105页
[15]  团体著者,地质科技,1977年,5期
[16]  王国莲,地质学报,1973年,2期,137页
[17]  朱洪发 秦德余.论华南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成因,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1989,11(4):341-348,.
[18]  王清晨 许靖华.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J].地质科学,1989,(2):129-142,.
[19]  Jin F,J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1989年,3卷,1/4期,219页
[20]  Zhao G,J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1989年,3卷,1/4期,63页
[21]  郝杰,地质科学,1988年,1期,1页
[22]  张国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1988年
[23]  冯增昭,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1988年
[24]  金福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9卷,3页
[25]  王德有,河南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早期地层与古生物,1987年
[26]  张以熔,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13期,143页
[27]  王鸿祯,地质学报,1983年,57卷,3期,213页
[28]  王德有,地层学杂志,1982年,6卷,1期,61页
[29]  王鸿祯,地质学报,1982年,56卷,3期,270页
[30]  张泓,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4期,144页
[31]  团体著者,陕西煤田地质与勘探,1977年,1期,115页
[32]  聂宗笙,地质论评,1964年,22卷,6期,405页
[33]  杨志坚,地质论评,1964年,22卷,5期,327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