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邢凤鸣 徐祥.皖南晋宁早期花岗闪长岩带的确定及其岩石学特征[J].岩石学报,1989,(4):34-44,.
|
[2] | 周新民 杨杰东.安徽歙县伏川蛇绿岩套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89,34(16):1243-1245,.
|
[3] | 陈江峰,Chin Sci Bull,1990年,35卷,9期,747页
|
[4] | 邢凤鸣,中国科学.B,1990年,11期,1185页
|
[5] | 周国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1/2期,25页
|
[6] | Hsu K J,Geology,1988年,16卷,5期,418页
|
[7] | 周新民,岩石学报,1988年,3期,37页
|
[8] | 向缉熙,安徽省大地构造与成矿,1988年
|
[9] | 祁岖,岩石矿物学杂志,1986年,5卷,4期,299页
|
[10] | 孙鼐,火成岩石学,1985年
|
[11] | 许靖华,中国科学,1980年,11期,1081页
|
[12] | 王鸿祯,中国科学,1979年,12期,1187页
|
[13] | 李应运,地质学报,1962年,42卷,4期,422页
|
[14] | 徐备.论赣东北―皖南晚元古代沟弧盆体系[J].地质学报,1990,64(1):33-42,.
|
[15] | 李应运 徐祥.皖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片麻状构造的成因[J].地质科学,1989,(1):59-66,.
|
[16] | 邢凤鸣.皖南仗川蛇绿岩形成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9(1):1-12,30.
|
[17] | 刘寿和,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0年,1期,43页
|
[18] | 汪新,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1/2期,72页
|
[19] | 徐备,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3期,108页
|
[20] | 谢窦克,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9年,10卷,3期,24页
|
[21] | 邢凤鸣,地质论评,1988年,34卷,5期,400页
|
[22] | 陈思本,中国区域地质,1988年,2期,187页
|
[23] | 水涛,中国浙闽变质基底地质,1988年
|
[24] | 水涛,中国科学.B,1987年,4期,416页
|
[25] | 许靖华,中国科学.B,1987年,10期,1107页
|
[26] | 白文吉,岩石矿物学杂志,1986年,5卷,4期,289页
|
[27] | 王鸿祯,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1986年
|
[28] | 王自强,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1986年
|
[29] | 周洪瑞,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1986年
|
[30] | 团体著者,江西省区域地质志,1984年
|
[31] | 团体著者,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1981年
|
[32] | 吕培基,1964年
|
[33] | 团体著者,安徽省区域地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