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1993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Keywords: 东海黄海三维速度结构地壳地体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相同。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大约沿30°N纬线)存在一条近EW走向的上地幔高速带。东海与黄海在地貌与地质、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品质因数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这与早第四纪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出现的左旋剪切破裂以及贝尼奥失带的右旋撕裂有关。作者推断:东海是新生代弧后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巴-大别山南麓-杭州湾-吐噶喇海峡是华北与华南地壳块体的分界线,琉球海沟的消减带是华南地壳块体的东界;东亚的现代构造运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上地幔的运动有关,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大陆的作用较小。

References

[1]  刘光鼎.中国海大地构造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1):23-29,.
[2]  冯锐 薛广盈.琼西北地区的基底速度图象[J].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42-454,T001.
[3]  许忠淮,地震学报,1992年
[4]  许忠淮,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32卷,6期,636页
[5]  王凌南 Agne.,D..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地震的震源参数:用EDA记录测定浅震震源参数[J].地震学报,1989,11(2):131-141,.
[6]  周海南 冯锐.中国中部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J].西北地震学报,1989,11(1):48-52,.
[7]  王丽敏 冯锐.地震面波的熵谱分析[J].中国地震,1989,5(2):35-43,.
[8]  汪集--,科学通报,1988年,17期,1326页
[9]  冯锐,中国地震,1987年,3卷,1期,15页
[10]  徐菊生,地震地质,1986年,8卷,2期,43页
[11]  马杏垣,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1986年
[12]  宋仲和,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28卷,增1期,148页
[13]  孙文斌,地震学报,1985年,7卷,1期,33页
[14]  李卢玲,海洋地质研究,1982年,2卷,1期,57页
[15]  孙克忠 姚政生.西藏―日本剖面的岩石圈构造[J].地震学报,1989,11(2):161-169,.
[16]  黄少鹏.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的分析及其初步分析[J].地震地质,1989,11(3):17-26,.
[17]  团体著者,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1990年
[18]  任纪舜,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年
[19]  藏绍先,地震学报,1989年,11卷,2期,113页
[20]  刘光鼎,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31卷,2期,184页
[21]  李启彤,华北地震科学,1988年,6卷,1期,1页
[22]  李方全,地震学报,1987年,8卷,2期,156页
[23]  汪素云,中国地震,1987年,3卷,3期,18页
[24]  宋仲和,地震学报,1986年,8卷,3期,263页
[25]  申宁华,世界地质,1986年,专辑,135页
[26]  余振华,中国及邻区海陆岩大地构造,1986年
[27]  夏瑞良,地震地质,1985年,7卷,3期,13页
[28]  金翔龙,地震地质,1983年,5卷,1期,42页
[29]  金翔龙,构造地质论丛,1981年
[30]  冯锐,地震学报,1980年,3卷,4期,335页
[31]  吴佳翼,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22卷,4期,415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