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Keywords: 岩石学,矿物化学,地质年代,PTt轨迹,大别-苏鲁榴辉岩带
Abstract: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References
[1] | 张勇 江来利.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带榴辉岩的特征和变质作用[J].岩石学报,1991,(3):1-13,T002.
|
[2] | 张树业 胡克.大别―苏北―胶东含柯石英榴辉岩中微粒金刚石...[J].中国地质,1991,(11):28-29,.
|
[3] | 李曙光 张宗清.大别山南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J].科学通报,1992,37(4):346-349,.
|
[4] | 刘雅琴 张树业.华中高压变质带中蓝晶石黄玉岩的特征及与白片岩的对比[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2):144-149,.
|
[5] | 徐树桐,地质学报,1992年,66卷,1期,1页
|
[6] | 韩宗珠,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年,22卷,4期,81页
|
[7] | 叶凯,岩石学报,1992年,8卷,1期,25页
|
[8] | 张希道,岩石学报,1992年,8卷,1期,25页
|
[9] | 张泽明,岩石学报,1992年,8卷,1期,25页
|
[10] | Xiao M W,1992年
|
[11] | 张泽明,岩石学论文集,1992年
|
[12] | 从柏林,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年报(89-90),1991年,68页
|
[13] | 游振东,地球科学,1990年,4期,245页
|
[14] | 张树业,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1,1990年
|
[15] | Xiaomin W,Geology,1989年,17卷,1085页
|
[16] | 杨森楠,地球科学,1983年,3期,81页
|
[17] | 翟明国 从柏林.大别山榴辉岩带的高压硬玉石英岩块体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2,37(11):1013-1015,.
|
[18] | 索书田,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1993年
|
[19] | 徐树桐,Science,1992年,265卷,3期,80页
|
[20] | 张泽明,地球科学,1992年,17卷,2期,141页
|
[21] | 张泽明,矿物学岩石学论丛,1992年,7期,97页
|
[22] | 徐树桐,现代地质文集.上,1992年
|
[23] | Xiao M W,Geology,1991年,19卷,933页
|
[24] | 荆延仁,安徽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1991年
|
[25] | 周高志,鄂北蓝片岩带研究,1991年
|
[26] | 杨建军,苏鲁榴辉岩及有关超基性岩,1991年
|
[27] | 张国伟,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1,1990年
|
[28] | Yang J,3rd Inter Ecl Conf,1989年
|
[29] | 李曙光,中国科学.B,1989年,3期,312页
|
[30] | 游振东,地球科学,1988年,4期,341页
|
[31] | 徐树桐 季寿元.大别山东段高压变质岩中的金刚石[J].科学通报,1991,36(17):1318-132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