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
, PP. 1772-1778
Keywords: 构造迁移,开合构造,中央造山带,大十字构造格架
Abstract:
在国庆60周年之际,反思过去:先后提出“构造迁移”、“开合构造”、“中央造山带”、“大十字构造格架”等一些想法,由于未能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如同盖了几个“半截楼”,留下些许遗憾。
References
[1] | 边千韬.赵大升.叶正仁.常承法.罗小全.高山林 初论昆祁秦缝合系 [J].-地球学报2002(06)
|
[2] | 程胜高.吴登定.陈德兴 中国中央造山带资源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J].-地球科学进展1999(05)
|
[3] | 车自成,姜洪川,大地构造学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
[4] | 陈朝德,湛举锋,罗文雄,滇西思茅坳陷构造特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12).
|
[5] | 陈哲夫,关于多旋回开合构造及区域成矿若干观点的认识,新疆地质,1995(01).
|
[6] | 陈哲夫 新疆开合构造与成矿特征的有关问题 [J].-地质通报2004(03)
|
[7] | 陈哲夫,梁云海,北山陆内优地槽的建造及构造演化基本特征,中国区域地质,1983(06).
|
[8] | 陈哲夫,梁云海,新疆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新疆地质,1991(02).
|
[9] | 陈哲夫,徐新,梁云海,新疆构造手风琴式开合演化的基本特点,中国区域地质,1993(01).
|
[10] | 陈哲夫,成守德,梁云海,徐新,新疆开合构造与成矿,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
[11] | 楮庆忠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J].-新疆石油地质2009(03)
|
[12] |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
[13] | 《地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基础科学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
[14] | 邓清禄,周雁,杨巍然,拉脊山早古生代火山岩盆地开合演化岩石地球化学标志,西北地质科学,1995(01).
|
[15] | 邓清禄,杨巍然.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开""合"构造格局及加里东运动,地质科技情报,1996(02).
|
[16] | 邓清禄,杨巍然.陆内造山带开合时序演化的地球化学表征-以桐柏造山带为例,地质地球化学,1996(06).
|
[17] | 邓清禄,杨巍然,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地学前缘,1997(3-4).
|
[18] | 邓清禄.杨巍然 青海拉脊山早古生代"开""合"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与成矿 [J].-地质论评1998(01)
|
[19] | 邓清禄.杨巍然 开合构造的地球化学响应 [J].-地质通报2004(03)
|
[20] | 葛利普,Migration of Geosynclines,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4(3-4).
|
[21] | 郭铁鹰,梁定益,张宜智,西藏阿里地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
[22] | 黄汲清,姜春发,王作勋,新疆及邻区板块开合构造及手风琴式运动,新疆地质,1996.
|
[23]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地学研究,1993(27).
|
[24] | 姜春发 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J].-地质通报2002(8-9)
|
[25] | 姜春发 开合构造概述 [J].-地质通报2004(03)
|
[26] | 姜春发,朱松年,构造迁移论概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2(25).
|
[27] |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朱志直,赵民,柴耀楚,施希德,王怀达,胡金庆,昆仑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28] |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王作勋,汤耀庆,牛宝贵,刘志刚,曲国胜,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
[29] | 姜春发,王宗起,中国大十字构造的地质意义及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地质,1998(02).
|
[30] | 金性春,板块构造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
[31] | 陆松年.于海峰.李怀坤.陈志宏.王惠初.张传林.相振群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J].-地质通报2006(12)
|
[32] | 莫宣学.赵志丹.邓晋福.喻学惠.罗照华.董国臣 青藏新生代钾质火山活动的时空迁移及向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壳幔深部物质流的暗示 [J].-现代地质2007(02)
|
[33] | 潘桂棠,郑海翔,初论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12).
|
[34] | 邱家骧 开合构造与岩浆活动 [J].-地质通报2004(03)
|
[35] | 邱爱金.张万良 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开-合"历史 [J].-地学前缘2002(02)
|
[36] | 邱小平,广西云开大山地区开合旋回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地质通报,2004(03).
|
[37] |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游振东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J].-地质学报2004(02)
|
[38] | 汤良杰,张一伟,金之钧,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构造,地质通报,2004(03).
|
[39] | 王同和,大兴安岭以西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迁移,石油学报,1986(03).
|
[40] | 王同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迁移,中国科学b辑,1988(12).
|
[41] | 王同和,阿拉善弧形盆地系的构造迁移,石油实验地质,1990(03).
|
[42] | 夏斌.吕保峰.吴国干.陈根文.李文铅.王冉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05)
|
[43] | 新疆地质局编写组,中国天山地质构造特征,1973.
|
[44] | 徐新,概论新疆开合构造,新疆地质,1998(01).
|
[45] | 徐志刚,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地质学报,1995(04).
|
[46] | 徐志刚 初论开合构造方式 [J].-地质通报2004(03)
|
[47] |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姚建新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J].-地质学报2006(12)
|
[48] | 杨坤光.许亚军.杨奎锋.刘强 开合构造环境下花岗岩体的构造样式与变形差异 [J].-地质通报2004(03)
|
[49] | 杨经绥.刘福来.吴才来.万渝生.张建新.史仁灯.陈松永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 [J].-地质学报2003(04)
|
[50] | 杨森楠,杨巍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
[51] | 杨巍然,东秦岭开合史,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7(05).
|
[52] | 杨巍然,断裂造山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01).
|
[53] | 杨巍然,地学"开合律"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2(03).
|
[54] | 杨巍然,地学开合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
[55] | 杨巍然 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 [J].-地质论评1999(01)
|
[56] | 任纪舜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J].-西北地质2004(01)
|
[57] |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秦德余,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
[58] | 黄邦强,张朝文,金以钟,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
[59] | 黄汲清,秦岭地槽的迁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1.
|
[60] | 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1954):162,71,北京:地质出版社,1945.
|
[61] |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石油实验地质,1983(03).
|
[62] | 黄汲请,姜春发,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地质学报,1962(02).
|
[63] | 黄汲清,陈国铭,陈炳蔚,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地质学报,1984(01).
|
[64]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金矿远景评估及找矿设想,黄金地质科技,1994(02).
|
[65] | 姜春发,从多旋回说到开合构造,地球学报,1994(3-4).
|
[66] | 李佩基.李篙龄.张志德 中国天山地区花岗岩类的基本特征 [J].-地球化学1982(02)
|
[67] | 李锦轶 中国大陆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J].-地质通报2004(9-10)
|
[68] | 梁云海.李文铅.李卫东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多旋回开合构造特征 [J].-地质通报2004(03)
|
[69] | 刘光祥,黄泽光,高长林,饶丹,范小林,潘文蕾,翟常博,吕俊祥,曹清古,贾存善,张欣国,吉让寿,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
[70] | 刘振宇.徐怀宝.庞雷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迁移特征 [J].-新疆石油地质2007(03)
|
[71] | 杨巍然 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地质通报2004(03)
|
[72] | 杨巍然,郭铁鹰,路元良,郑剑东,宿俭,马杏垣,中国构造演化中的"开"与"合",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4(03).
|
[73] | 杨巍然,彭建兵,剪切运动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作用与意义-兼论开合剪的关系,地质科技情报,1990(04).
|
[74] | 杨巍然,杨森楠,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和研究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
[75] | 杨巍然.刘育燕.邓清禄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 [J].-地学前缘1997(04)
|
[76] | 杨巍然.郑剑东 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地质科技情报2002(04)
|
[77] | 杨文采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J].-中国地质2005(02)
|
[78] | 殷鸿福.张克信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05)
|
[79] | 袁哲平,洲际开合配对构造,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
[80] | 张国伟.柳小明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05)
|
[81] |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 中央造山系推覆构造与两侧含油气盆地 [J].-南方油气2003(04)
|
[82] | 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地质通报2004(10)
|
[83] | 张抗,断块开合与油气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
[84] | 张抗,断块开合说-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思维,地质通报,2004(03).
|
[85] | 张文佑,断块构造导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
[86] | 张文佑,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
[87] | 赵春荆,李之彤,花岗岩类与构造迁移,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8(01).
|
[88] | 周雁.汤良杰 开合构造与沉积层序结构样式 [J].-地质通报2004(03)
|
[89] | 郑剑东,杨巍然,郭铁鹰,中国大地构造图 1∶1400 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
[90] | 朱松年,阿祁昆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区域石油,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
[91] | 藤田和夫,アジアの变动带,海文堂出版株式会社(东京),1984.
|
[92] | 矢野孝雄,岛弧变动期の构造运动とその系谱,设立准备室,198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