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学报  2011 

若干地区出土部分商周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

, PP. 455-458

Keywords: 青铜器矿料来源微量元素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工作采用ICP-AES方法,测试分析了若干地区出土青铜器残片的微量元素,初步探索了它们的矿料来源。将青铜器与铜绿山、铜陵、南陵、中条山、照壁山等先秦矿冶遗址铜锭或铜块的特征微量元素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安徽境内的青铜器所用铜矿料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古铜矿,而辽西地区和侯马青铜器的铜料则可能来自大井铜矿或其周边铜矿。同时,研究指出,Au、Ag、As、Sb、Bi、Se、Te、Co、Ni以及Mo、Zn等特征微量元素组合,对青铜器矿料来源具有指示意义,它表明,采用微量元素示踪法,探索青铜器的矿料来源是切实可行的,尤为适用于不同铜成矿带的示踪。

References

[1]  魏国锋;秦颍;杨立新;张国茂 龚长根 谢尧亭 范文谦 王昌燧,若干古铜矿及其冶炼产物输出方向判别标志的初步研究,考古,2009(01).
[2]  魏国锋;秦颍;王昌燧;张爱兵 宫希成,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05).
[3]  王玉往;王京彬;王莉娟,大井矿床成矿阶段划分,2003.
[4]  王玉往;曲丽莉;王京彬;王莉娟 姜能 毛骞,大井锡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成分及时空演化,矿床地质,2002(01).
[5]  王刚,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01).
[6]  秦颍;朱继平;王昌燧;董亚巍,利用微量元素示踪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实验研究,东南文化,2004(05).
[7]  彭子成;刘永刚;刘诗中;华觉明,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钢铅矿料来源的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03).
[8]  赵利青;上本武;覃功炯;孙世华 王玉往 王永争 张安立 王耀明,大井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元素分布特征研究,地质与勘探,2002(04).
[9]  张敬国;李仲达;华觉明,贵池东周铜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铜的一个线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02).
[10]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1]  Weeks Lloyd,Metal Artifacts from the Sharm Tomb(1),Arabian Archaeology and Epigraphy,2000(11).
[12]  Niederschlag E;Pernicka E;Seifert Th;Bartelheim M,The determination of lead isotope ratios by multiple collector ICPMS:A case study of early Bronze Age artifacts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with ore deposits of the erzgebirge,Archarometry,2003(01).
[13]  Moorey P R S,Ancient Mesopotamian Materials and Industries: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9.
[14]  张春华,内蒙大井锡多金属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及特征,矿产与勘查,2004(01).
[15]  穆荣平,皖南古铜矿遗址及其冶炼技术的初步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0.
[16]  刘诗中,铜岭古铜矿性质探讨,华夏考古,1997(03).
[17]  刘诗中,中国早期铜矿初步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8]  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03).
[19]  辽宁省地质局昭盟地质大队,辽宁省林西县大井铜矿地质勘探报告,中国地质档案馆藏第56746号地质档案,1977.
[20]  李延祥;王兆文;王连伟;韩汝玢,大井古铜矿冶炼技术及产品特征初探,有色金属,2001(03).
[21]  李清临;朱君孝;秦颍;王昌燧 董亚巍 龚长根,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03).
[22]  黄崇轲;白冶;朱裕生;王惠章,尚修治,中国铜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23]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24]  冯建忠;艾霞;吴俞斌,内蒙大井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矿产与勘查,1990(04).
[25]  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一队,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1975.
[2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考古,1993(06).
[27]  杨立新,皖南古代铜矿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东南文化,1991(02).
[28]  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冶开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29]  Craddock P T;Meeks N D Iron in Ancient Copper [J] 1987(02) doi:10.1111/j.1475-4754.1987.tb00411.x
[30]  AL-SAA\'D Z,Technology and provenance of a collection of islamic copper-based objects as found by chemical and lead isotope analysis,Archarometry,2000(02).
[31]  《中国古代冶金》编写组,中国古代冶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3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岭古铜矿遗址发现与研究,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3]  江苏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研究室;滁县铜矿八一一地质队专题小组,滁县矽卡岩铜矿床伴生有益组分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的初步认识,1971.
[34]  金正耀,二里头青铜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夏文明探索,文物,2000(01).
[35]  李延祥,中条山古铜遗址初步考察研究,文物季刊,1993(02).
[36]  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