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初步研究, PP. 132-135 Abstract: 为了探讨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花棒(Hedysarumscoparium)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改良及植被的恢复作用,2013—2014年,对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9、24、30、35年生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花棒林生长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组成趋于丰富,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组成逐渐由人工种植的灌木树种演变为以草本、灌木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且优势种的重要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生活型组成看,植物种从以沙生、1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占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耐旱、抗风蚀的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从7年生、19年生至24年生花棒群落呈现增加趋势,之后从30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又逐渐降低,最低是7年生花棒群落,最高是24年生花棒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从7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在各花棒群落间Pielou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说明随着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组成结构趋向均匀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