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红外技术  2013 

微光助视下夜视仪效能分析及特征参量表征

DOI: 10.11846/j.issn.1001_8891.201307012, PP. 443-447

Keywords: 微光夜视仪,视距,微光助视,照度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科学评价微光夜视仪的性能指标和作战效能,系统分析了微光夜视系统视距探测方程及微光助视效能,阐明了“微光增视可以提高观察距离多少倍”的说法不宜作为衡量助视效能的技术指标。定义并表征了微光助视效能的4个特征参量:Em、Ex、Ey、Eb。靶场实验结果表明:当夜天环境照度为0.6×10-3lx时,微光夜视仪难以获得清晰的景物图像,通过微光助视,施加特征参量Ex后,微光夜视仪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

References

[1]  ?Richards E A. Limitations in optical imaging devices at low light levels[J]. Appl. Opt., 1969, 8(10): 1999-2005. [2] ?蔡珂珺, 付跃刚, 顾平平. 用于微光夜视仪性能检测的夜间仿真环境[J]. 红外技术, 2007, 29(2): 102-106. [3] ?邹永星, 周仁魁, 杨松龄. 基于超二代像增强器的微光夜视仪设计[J].红外技术, 2005, 27(6): 18-22. [4] ?刘长城. 新概念照明弹药-隐身红外照明弹[J]. 现代军事, 1993(1/2): 16-17. [5] ?刘文哲. 微光增视的效能评价及与测试技术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 ?狄慧鸽, 赵爽, 钱芸生. 亮度增益对夜视仪视距的影响[J]. 红外技术, 2004, 26(6): 27-30. [7] ?张世杰, 吴定焕, 樊琨. 微光增视剂的辐射能量及光谱特性研究[J]. 火工品, 2010(5): 10-14. [8] ?秦建飞, 蔡云骧, 杨高峰. 基于微光夜视系统总分辨力的目标探测概率计算[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2(3): 264-267. [9] ?乔小晶, 彭晨光, 苗艳玲. 氧化剂成分和可燃剂含量对红外照明剂性能的影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2(2): 160-164. [10] ?王勇. 微光增视特征与效能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11] ?Dillehay D R, Turner D W. Infrared illuminating composition [P]. USA, 5587552. 1996. [12] ?张鸣平, 张敬贤, 李玉丹. 夜视系统[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13] ?周立伟. 目标探测与识别[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14] ?Richards E A.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in the low light level performance of direct-view image intensifier systems [J]. Infrared Physics, 1968, 8(1): 101-115. [15] ?李蔚. 微光夜视系统视距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1: 88-90.? [16] ?刘磊, 常本康. 微光成像系统视距理论公式的修正[J]. 光学学报, 2003, 23(6): 761-764. [17] ?刘磊, 常本康, 李蔚. 微光夜间驾驶仪探测距离研究[J]. 兵工学报, 2003, 24(3): 342-346. [18] ?刘磊. 激光助视/微光夜视系统视距评估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88-144. [19] ?狄慧鸽, 钱芸生, 赵爽. 微光夜视系统在激光助视下的视距研究[J]. 光学学报, 2005, 25(10): 1357-1360. [20] ?刘伟, 付江涛, 常本康. 激光助视下微光夜视仪光谱响应和视距分析[J]. 中国激光, 2010, 37(1): 312-315. [21] ?狄慧鸽. 激光助视/微光夜间驾驶技术[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